2014, 41(1):6-8.
摘要:非可控性炎症与肿瘤——古老的科学问题,新的研究前沿
李自雄 , 张琪 , 林吉 , 侯晓玫 , 张宏伟 , 曹广文
2014, 41(1):9-16.
摘要:肝细胞癌(HCC)占我国大陆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所致.人类白细 胞Ⅱ类抗原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HBV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非可控性炎症是HBV进化和HCC发生的必要因素.持续的、非充分的抗病毒免疫对HBV变异有选择作用.在炎症促癌过程中病毒和肝细胞基因组均经历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HBV 变异不但能预测HCC的发生,而且具有促癌功能.HBV在肝细胞基因组中整合,尤其是羧基端截短型X基因的整合不但促进HCC的发生和转移,而且抵抗抗病毒治疗.明确HBV致癌机制可为降低和推迟HCC的发生和转移奠定基础.
2014, 41(1):17-23.
摘要:免疫应答在调控肝癌等肿瘤发生中发挥双刃剑作用,只有慢性非可控炎症才引发肝细胞癌(HCC),这得到了大量动物模型和临床数据的支持.在慢性肝炎中浸润的免疫细胞直接杀伤肝细胞、炎症因子引发的细胞凋亡和坏死诱发肝细胞持续性炎症坏死与再生,这直接增加肝细胞突变的风险.NF-κB、JAK-STAT、MAPK/ERK等通路以及miR-122、miR-124、miR-637、miR-520e、miR-195等小RNA均参与慢性炎症-HCC的转化.阻断引发非可控炎症的诱因、直接靶向炎症因子以及干预慢性炎症引发HCC的关键信号通路,对于研发新型HCC的网络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魏 芳 , 李夏雨 , 李小玲 , 张文玲 , 廖前进 , 曾 勇 , 龚朝建 , 周 鸣 , 马 健 , 熊 炜 , 沈守荣 , 曾朝阳
2014, 41(1):24-31.
摘要:人类鼻咽黏膜表面的分泌物中富含天然免疫蛋白,腭、肺及鼻咽上皮克隆(palate,lung and nasal epithelium clone,PLUNC)蛋白家族成员SPLUNC1和LPLUNC1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蛋白在鼻咽上皮相对特异高表达,它们都具有杀菌/渗透增强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BPI)结构域,可通过BPI结构域与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结合从而直接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也可以有效抑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等致癌微生物对鼻咽上皮的侵袭从而发挥其免疫防御功能.它们还可以通过抑制IL-6等炎症因子的分泌和NF-κB、STAT3等炎症相关通路的激活,阻止鼻咽部的慢性炎症反应及鼻咽上皮的恶性转化.在鼻咽癌细胞中重新表达PLUNC蛋白,可以通过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或miR-141-PTEN-AKT等信号通路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促进鼻咽癌细胞的凋亡.进一步深入研究PLUNC蛋白家族在鼻咽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对指导鼻咽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 41(1):32-40.
摘要:天然免疫限制因子Tetherin(骨髓基质细胞抗原2)是Ⅰ型干扰素诱导产生的Ⅱ型跨膜蛋白.Tetherin通过其特殊的拓扑结构,在病毒出芽过程中将病毒粒子连接在细胞膜表面,限制病毒的有效释放,从而发挥广谱性的抗病毒活性,而病毒也可以通过多种策略拮抗Tetherin的抗病毒活性.病毒与宿主长期抗争进化的结果表现为病毒特定拮抗蛋白对抗不同种属细胞Tetherin的限制存在种属特异性.本文通过对Tetherin的分子结构、抗病毒活性及其拮抗蛋白的对抗机制等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以及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借鉴.
吕建祎 , 张敏 , 金红蕾 , 竹俊兰 , 危金龙 , 代佳 , 黄海山 , 高基民
2014, 41(1):41-51.
摘要: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负面影响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吸烟等不良嗜好导致吸入人体肺部的致癌物急剧增加,致使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已跃居各癌症之首.研究表明,环境致癌物诱导肺部慢性炎症与肺癌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环境致癌物如砷、镍及苯并芘等暴露可激活NFAT、NF-κB、AP-1等转录因子,调控炎症因子如TNFα及COX-2等的表达,且这些炎性因子的释放又可正反馈激活转录因子,促进更多的炎性因子产生,进而形成炎性因子产生回路,维持肺部炎性微环境,从而促进肺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就环境致癌物诱导肺部炎症导致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了综述.
2014, 41(1):52-57.
摘要:大量研究已证实肿瘤干细胞是肿瘤耐药、复发和转移的根源.慢性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肿瘤炎性微环境中的IL-6、IL-8、EGF等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激活了肿瘤干细胞内NF-κB/ Stat3信号通路,维持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深入研究肿瘤炎性微环境对肿瘤干细胞的调控机制,可以使我们找到潜在的治疗靶点,为攻克肿瘤带来新的思路和手段.
2014, 41(1):58-68.
摘要:髓系衍生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是在肿瘤等病理因素的作用下髓系细胞发生分化障碍所产生的不同阶段髓系祖细胞的集合,具有广谱而强大的免疫抑制功能,是免疫系统的重要负性调节组件之一.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多种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可通过激活相应的信号通路促进MDSCs扩增及活化,MDSCs进而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包括T细胞在内的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而促进肿瘤个体免疫耐受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肿瘤患者体内MDSCs的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程进展密切相关,基于MDSCs的免疫治疗也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本文主要介绍了肿瘤中MDSCs的表型鉴定、扩增及活化机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途径及机制、肿瘤中MDSCs的临床意义以及本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对MDSCs在肿瘤免疫耐受中的作用进展提供参考.
2014, 41(1):69-78.
摘要:炎症与肿瘤是近年来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炎症因子可将肿瘤细胞与其所处的肿瘤微环境编织成一个炎性网络,而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正是这一炎性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在慢性炎症介导肿瘤形成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STAT3的信号通路构成入手,由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两方面展开,综述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STAT3在肿瘤细胞及各种炎症/免疫细胞中的作用,以及靶向STAT3治疗肿瘤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
2014, 41(1):79-86.
摘要:慢性炎症是指刺激因素持续作用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难以消退的炎症反应.它与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慢性炎症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得到普遍认可,其促癌作用的机制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热点之一.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是接受细胞内外各种信号、调节细胞生长与代谢的关键分子,多数肿瘤存在mTOR通路的过度激活.最近,我们与其他实验室的研究发现mTOR通路在“炎-癌”转变中起重要作用.本综述将对慢性炎症与癌症的关系、慢性炎症的促癌作用机制做一概括介绍,重点讨论mTOR信号通路介导慢性炎症促癌效应的作用、机制及未来研究方向,为慢性炎症恶性转化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观点.
2014, 41(1):87-95.
摘要:炎症小体(inflammasomes)活化后产生的IL-1?茁和IL-18等促炎因子对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具有重要作用.炎症小体持续活化可引起促炎因子过度表达,导致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存在多种炎症小体负调机制,以维持免疫反应平衡.病理状态下,感染机体的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活化及促炎因子的产生,以利于免疫逃逸.本文综述了机体和病原微生物对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负调控机理.阐明炎症小体信号通路负调控机制将为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炎症小体相关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策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24 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50231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