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尧君,郭强.目前最高分辨率的电泳──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4,21(2):143-146.
[2]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酶结构与功能研究组.等电聚焦载体两性电解质的合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79,6(2):61-65.
[3]舒雨雁,洪息君,班建东,储开疆,汤圣希.应用电泳滴定曲线预测离子交换层析法的最佳pH条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5,12(6):63-65.
[4]舒雨雁,洪息君,班建东,储开疆,汤圣希.应用电泳滴定曲线预测离子交换层析法的最佳pH条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6(6).
[5]李士鹏,王锦兰,胡纫秋.一种简便的薄层等电聚焦分析电泳装置[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4(2).
[6]李明举,汪洛.一种改良的醋酸纤维素膜血清蛋白等电聚焦电泳方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1,18(2):161-162.
[7]赵从建,贾宇峰,丁勤学,阙海萍,刘少君,郭尧君.中枢神经蛋白质组分析中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0,27(6):645-650.
[8]武廷章.薄层凝胶等电聚焦电泳的快速简便制胶方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2,19(3):239-239.
[9]许彩民.介绍一种等电点聚焦的新方法——固化pH梯度等电点聚焦[J].生理科学进展,1983(4).
[10]彭元成,宋春霞,严敏.三种分析水稻F1代幼苗生长过程中酯酶同工酶变化的电泳方法比较[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44(5).
[11]陈冬兰,吴有梅.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1(4).
[12]常灏,黄耀江,沈光涛.牛凝血酶等电点的初步测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11):85-88.
[13]刘健平,陈远光,陈国华,周平,陈本美.大肠癌双向电泳分离条件的建立及其初步分析[J].生命科学研究,2003,7(3):214-218.
[14]詹显全 陈主初.蛋白质组阵列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1,23(6):343-348.
[15]王清,产祝龙,秦国政,田世平.果实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实验方法[J].植物学报,2009,44(1):107-116.
[16]王清,产祝龙,秦国政,田世平.果实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实验方法[J].植物学通报,2009,44(1):107-116.
[17]顾增旺, 邵晓霞, 张丽华, 万谦, 夏其昌,.循环自由流等电聚焦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1996,12(2):219-222.
[18]李新华,王波涛,张万岱,肖冰,张振书.双向电泳技术应用于消化道粘膜组织并优化[J].生物技术,2003,13(4):23-25.
[19]何文锦,郭晋隆,陈由强,林思祖,陈如凯.优化灰木相思组培苗蛋白质组的提取与分离技术[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7,15(5):433-437.
[20]张蒙,贾新成,陈明杰.草菇低温诱导蛋白研究初探[J].菌物学报,2000,19(4):58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