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吕,静,孙洪磊,何,皓,傅鹏程.合成生物学及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2,39(2):105-118.
[2]蒋太交,薛艳红,徐涛.系统生物学——生命科学的新领域[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4,31(11):957-964.
[3]刘海燕.用模块化分子元件调控和编程生物系统[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2,39(2):119-125.
[4]刘立中,白阳,郑海,傅雄飞,刘陈立.合成生物学在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17,33(3):315-323.
[5]杨胜利.合成生物学展望[J].生物产业技术,2010(5):1-1.
[6]曾杰(邦哲).系统遗传学与生物技术-细胞分子生物系统的分析与合成[J].生物技术通报,2012(10).
[7]曾(杰)邦哲.系统生物学与细胞发生系统动力学[J].生物学杂志,2011,28(5):79-82,85.
[8]熊燕,刘晓,陈大明,于建荣.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基化学品上的应用趋势及展望[J].生物产业技术,2011(3):19-24.
[9]常畅.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06(Z1).
[10]曾(杰)邦哲.分子系统生物学与细胞发生动力学[J].生物技术通报,2011(8).
[11]刘晓,熊燕,王方,赵国屏.合成生物学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探讨[J].生命科学,2012(11):1334-1338.
[12]王冀川,张志文.生物学的新军——合成生物学[J].生物学通报,2011,46(4):1-4.
[13]宫倩,胡又佳,朱春宝.白色生物技术及其应用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6(6):60-63.
[14]加强合成生物学研究发展生物产业——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杨胜利院士[J].生物产业技术
[15]蔡真,李寅.工业生物技术专刊序言[J].生物工程学报,2011,27(7):971-975.
[16]王倩,康振,梁泉峰,祁庆生.合成未来:从大肠杆菌的重构看合成生物学的发展[J].生命科学,2011(9):844-848.
[17]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生命科学
[18]梁翰文,吕慧颖,葛毅强,魏珣,邓向东,杨维才,田志喜.作物育种关键技术发展态势[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8(3).
[19]合成生物学:新挑战,新机遇[J].生物产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