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樊盛博,吴妍洁,杨兵,迟浩,孟佳明,卢珊,张昆,邬龙,孙瑞祥,董梦秋,贺思敏.蛋白质结构与相互作用研究新方法——交联质谱技术[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4,41(11):1109-1125.
- [2]姜 茜,贾凌云.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8,24(10):974-979.
- [3]王岚,刘骁勇,张华宁,高虹.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7,18(1):166-168.
- [4]施燕红,郭晨云,林东海.蛋白质NMR样品制备技术[J].生命的化学,2006,26(2):166-169.
- [5]费嘉,马文丽,郑文岭.蛋白质芯片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作用[J].生命科学,2005,17(2):132-136.
- [6]王希,朱友林.现代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及其最新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6,17(3):465-467.
- [7]Jia LY,Wang X.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J].生理科学进展,2004,35(3):237-239.
- [8]王军军,王恒樑,黄留玉.免疫蛋白质组学及其在病原菌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5,16(3):313-316.
- [9]新书介绍[J].生物产业技术
- [10]崔建美,高长科,王宇,宁友,杨永清.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肺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研究,2006(Z3).
- [11]应万涛,焦丽燕,钱小红.生物质谱与蛋白质组学[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3):259-262.
- [12]吴飞林,赵明治,张瑶,熊智,徐平.蛋白质水解酶和样品预处理优化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16,32(3):306-316.
- [13]刘原志,章强强.iTRAQ技术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5(3).
- [14]赵焱,应万涛,钱小红.质谱MRM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8,28(4):210-213.
- [15]喻娟娟,戴绍军.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9,44(4):410-425.
- [16]应天翼.质谱兼容的蛋白质银染色法[J].生物技术产业,2008(1):75-78.
- [17]应天翼.质谱兼容的蛋白质银染色法[J].生物产业技术,2008(1):75-78.
- [18]赵焱,应万涛,钱小红.质谱MRM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8,28(2):210-213.
- [19]潘建义,彭宣宪.免疫蛋白质组学及疫苗靶位筛选[J].生命的化学,2007,27(2):101-104.
- [20]吴伟立,方宏清,徐金森,陈惠鹏.化学交联在蛋白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4,24(6):5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