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杨岐生,吴敏.POU同源域蛋白的结构及发育中的功能[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9,26(2):114-117.
- [2]杨歧生.同源异形域结构及对DNA的识别[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23(1):29-33.
- [3]徐晓君,朱新宇,张蕊,薛艳红,李真珍,宋婀莉,侯俊杰.基于抗坏血酸过氧化酶的电镜成像和活细胞邻近标记方法的应用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8,45(5):519-528.
- [4]梁琳慧,韩忠朝.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J].生命的化学,2005,25(3):255-257.
- [5]蔡容华,李强,张建军,邢佩佩,施碧红.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方法及其新进展[J].生物技术,2009,19(1).
- [6]李英贤,贺福初.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J].生命的化学,2003,23(4):306-308.
- [7]王成刚,莫志宏.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J].生命科学,2006,18(2):195-198.
- [8]Karen, Hopkin, 杜方舟[翻译].研究方法达人[J].生物技术世界,2011(1):68-72.
- [9]曹建平,马义才,李亦学,石铁流.计算方法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科学,2005,17(1):82-87.
- [10]欧阳玉梅,方若森,马志强.评估蛋白质相互作用可信度的生物信息学方法[J].生命科学,2008,20(3):408-414.
- [11]彭丹妮,黄静,吴自荣.酵母三杂交系统的原理和应用[J].生命科学,2007,19(4):461-464.
- [12]朱新宇,沈百荣.预测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学方法[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1):70-72,75.
- [13]任仙文,李北平,王月兰,岳俊杰,梁龙.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6,17(6):976-980.
- [14]倪青山,王正志,王广云,张纪阳.基于贝叶斯网络和相互作用可信度的蛋白质功能预测方法[J].激光生物学报,2009,18(3):395-400.
- [15]周有院,郭振飞,范金水.浮萍光周期诱导的探讨──与日本青萍6746对比试验[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4,12(1):49-52.
- [16]张晨晨,孟志忠,陆远芳,陈新,李杉.脱氮硫杆菌硫化合物载体SoxYZ蛋白的同源建模和结构分析[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5,35(7):68-75.
- [17]张志晓,郑颖,胡挺松,李琦涵,范泉水.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在人肠道病毒A71型研究中的应用[J].病毒学报,2014,30(5).
- [18]苏田,韩笑,刘华东.邻近标记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20,36(1):36-41.
- [19]苏田,韩笑,刘华东.邻近标记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85,36(1):36-41.
- [20]张志晓,郑颖,胡挺松,李琦涵,范泉水.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在人肠道病毒A71型研究中的应用北大核心CSCD[J].病毒学报,2014(5):587-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