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与专论
    • 水通道蛋白的生理功能 ——水通道基因敲除小鼠表型研究进展

      2005, 32(4):291-297.

      摘要 (4142) HTML (0) PDF 0.00 Byte (9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通道蛋白 (aquaporin, AQP) 是一族细胞膜上选择性高效转运水分子的特异孔道. 自从 Agre 等于 1992 年从红细胞膜发现第一个水通道蛋白 AQP1以来,有关水通道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取得了迅速的、系列性的进展 . 已报道的哺乳动物 AQP 家族已有 11 个在蛋白质序列上有同源性成员 (AQP0~AQP10). AQP 在体内各系统组织中广泛表达,除了在与体液分泌和吸收密切相关的多种上皮和内皮细胞高表达外,在一些与体液转运无明显关系的组织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处也有表达,提示 AQP 可能在多种器官生理和病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因打靶技术是研究特定基因在体内生理功能的有力手段. 目前 AQP1、3、4、5 基因敲除和 AQP2 基因点突变的基因敲入小鼠模型 ( 模拟人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尿崩症 ) 已成功建立并广泛用于表型研究,在 AQP 水通道蛋白生理功能方面获得许多重要进展.

    • 自噬及其在细胞代谢和疾病中的作用

      2005, 32(4):298-303.

      摘要 (2865) HTML (0) PDF 0.00 Byte (7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噬是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的降解/再循环系统. 自噬在氨基酸和激素的调控下对蛋白质等大分子和细胞器进行降解,降解产物可作为新合成蛋白质和细胞器的原料. 作为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自噬与凋亡相互作用,参与维持机体的自稳态,在生物体正常发育及对某些环境胁迫的响应极为关键. 对自噬在生物体发育、老化以及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病变、肌病和抵御微生物侵染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感染组学 (infectomics) ———对感染性疾病的总体性和综合性研究

      2005, 32(4):304-309.

      摘要 (3004) HTML (0) PDF 0.00 Byte (10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感染性疾病的范畴内,目前急需一个能有效地、精确地和综合性地研究微生物感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 感染组学 ) 的全面方法. 新的方法 ( 如 DNA 和蛋白质微阵列 ) 和传统方法 ( 如分子克隆、 PCR 、基因敲除,加进 (knockin) 和反义术等 ) 的结合将有助于克服今天的困难. 在感染时,微生物及其宿主的全部表型改变 ( 感染组 ) 均由微生物病原体及其宿主的基因组所编码,并在特异的微生物 - 宿主相互作用时的某些环境条件下表达. 微生物及其宿主的全部药物反应 ( 药理组 ) 可用基因组或蛋白质组的方法检出. 分析基因型和表型或表达形式的全基因组方法将最终导致对微生物的发病机理、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控制感染的新策略的全面研究. 感染性疾病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全面地和综合性地应用感染组学,来了解微生物病原体及其宿主的相互作用.

    • >研究快报
    • 水通道 AQP1 敲除小鼠肿瘤血管生成障碍及肿瘤生长减缓

      2005, 32(4):310-313.

      摘要 (3022) HTML (0) PDF 0.00 Byte (3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的必要步骤. 肿瘤血管生成涉及瘤旁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向肿瘤细胞团内迁移以及管腔形成,目前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水通道 AQP1 在多种肿瘤血管内皮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肿瘤血管的生成过程. 应用 AQP1 敲除小鼠荷瘤实验证实了 AQP1 在黑色素瘤生长和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皮下接种的黑色素瘤在 AQP1 敲除小鼠的生长较之在野生型小鼠延迟近 30% (P<0.01). 免疫组化与肿 瘤病理形态学分析显示, AQP1 在野生型小鼠黑色素瘤血管内皮细胞上高表达,而在 AQP1 敲除小鼠黑色素瘤血管内皮细胞呈阴性表达. 在病理结构上,黑色素瘤细胞围绕血管分支呈岛状分布. 野生型小鼠黑色素瘤内血管管腔较细小,而 AQP1(-/-)小鼠黑色素瘤内血管床显著膨大. AQP1(-/-)小鼠肿瘤内平均微血管密度 (47/mm2) 较之 AQP1(+/+) 肿瘤 (142/mm2) 减少 67% (P<0.01). 围绕 AQP1(-/-) 肿瘤血管的肿瘤细胞岛周边坏死区域明显大于 AQP1(+/+)肿瘤. 上述结果提出确切证据表明, AQP1 缺失使肿瘤血管生成发生障碍,从而影响了肿瘤血液供应和肿瘤生长. AQP1参与肿瘤血管生成的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 电场驱动微悬臂生物传感器及对DNA 的快速、高灵敏度检测

      2005, 32(4):314-317.

      摘要 (2455) HTML (0) PDF 0.00 Byte (3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悬臂列阵传感器在生物检测方面具有快速、痕量和非标记的特性. 我们以镀金并在其上固定了 DNA 探针的微悬臂为正极,在靶杂交液槽内引入另一电极作为负极,构成电场驱动微悬臂 DNA 生物传感器. 对该传感器系统施加静电场,驱动 DNA 分子朝正极迁移,使溶液中的 DNA 分子富集在微悬臂上,促进 DNA 分子的杂交. 结果表明: a. DNA 在微悬臂上的杂交时间仅需 3 min,加快了微悬臂生物传感器对 DNA 分子的检测速度; b. 提高了微悬臂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皮克级的 DNA 分子.

    • >研究报告
    • 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 第 29 位氨基酸 突变导致其功能完全丧失

      2005, 32(4):318-324.

      摘要 (3152) HTML (0) PDF 0.00 Byte (4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 为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在生物发育及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LIF 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都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某些氨基酸在不同物种中保持不变. LIF 中 29 位氨基酸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都是Q. 为了研究 Q 对 LIF 功能的重要性,利用随机 PCR 的方法将 29 位氨基酸突变为 R,并将突变后的 LIF 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 pcDNA6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成功表达. 同时以克隆到的野生型 LIF 作为对照. 将分泌到细胞培养基中的野生型和突变 LIF 因子收集,通过 EMSA 实验以及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发现野生型 LIF 因子具有激活 STAT3 信号通路的生物学活性. 同时, 3H-TdR 掺入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 LIF 因子能显著抑制鼠骨髓白血病细胞系 M1 的增殖. 而 29 位氨基酸突变的 LIF 因子则完全丧失了以上功能,但所发现的突变没有显性负的作用. 结果充分说明, LIF 中高度保守的 29 位氨基酸对 LIF 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 Tet 调控的脑相对特异性新基因 LRRC4表达细胞系的构建

      2005, 32(4):325-330.

      摘要 (3148) HTML (0) PDF 0.00 Byte (4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LRRC4是一个在脑相对特异性表达的富亮氨酸重复超家族新成员,在神经胶质瘤表达明显下调或缺失且具有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潜能. 利用 Tet-on 基因表达系统,经过两轮转染,先后将调控质粒 pTet-on 和表达质粒 pTRE-2hyg-LRRC4 转染 U251 细胞系,分别用 G418 和潮霉素 Hygromycin 进行两次筛选. 在第一轮挑取的 80 个克隆中,利用 pTRE-2hyg-luciferase 报告基因进行最佳的低背景高表达的 pTet-on 细胞克隆筛选,在通过量效关系和动力学检测筛选的最佳克隆基础上,再进行 pTRE-2hyg-LRRC4 的转染,并通过 RT-PCR 和 RNA 印迹检测,成功获得了两个具有良好诱导性 Tet 调控的 LRRC4 双稳定表达细胞系,为进一步阐明 LRRC4 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有利的研究基础和理想的实验平台.

    • 日本血吸虫新抗原基因的筛选、克隆、 表达和免疫效果研究

      2005, 32(4):331-337.

      摘要 (3143) HTML (0) PDF 0.00 Byte (4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寻找日本血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Sj) 新的疫苗候选基因并进行免疫效果研究,用 Sj 雌虫抗原免疫家兔制备血清,对Sj成虫 cDNA 文库进行免疫筛选,将获得的新基因 ( 命名为Sj-F1, GenBank 登录号为 AY261995) 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 pTWIN1 和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 ,经 PCR 、限制性酶切筛选和鉴定阳性重组子. 将 pTWIN1/Sj-F1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ER2566,在低温和低 IPTG 浓度下诱导表达可溶性重组融合蛋白 (rSj-F1/intein2),并经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和蛋白质印迹 (Western blot) 分析鉴定. 将 pcDNA3/Sj-F1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ER2502 ,大量制备 DNA 疫苗. 用重组融合蛋白和 DNA 疫苗免疫小鼠,末次免疫后 2 周用Sj尾蚴进行攻击感染. 感染后 42 天剖杀冲虫,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 感染前采血用 ELISA 法检测抗体. 免疫保护效果测定显示:重组蛋白疫苗以 FCA 作佐剂经皮下免疫和以壳聚糖作佐剂经粘膜免疫分别获得了 28.07%、 24.69% 的减虫率和 48.30% 、 46.38% 的减卵率; DNA 疫苗 (pcDNA3/Sj-F1) 单独免疫获得了 18.47% 的减虫率和 35.06% 的减卵率;用 DNA 疫苗启动免疫后用重组蛋白疫苗经皮下加强免疫,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提高到了 40.42% 和 56.17%;用 DNA 疫苗启动免疫后用重组蛋白疫苗经黏膜加强免疫,减虫率和减卵率增高更明显,分别提高到了 42.38% 和 62.87%. 结果表明,Sj-F1 重组蛋白疫苗及 DNA 疫苗均可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两者联合免疫保护效果优于单一疫苗.

    • NM23-H1、 DJ1 和 TIM1 在低分化鼻咽鳞癌 组织和 CNE2 细胞株中共同表达

      2005, 32(4):338-346.

      摘要 (3069) HTML (0) PDF 0.00 Byte (12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鼻咽癌为一种好发于鼻咽顶前壁及咽隐窝的头颈肿瘤, 98% 属低分化鳞癌 . 鼻咽癌就诊的患者中约 75% 已有颈淋巴结转移,颅神经受累 ( Ⅱ ~ Ⅵ, Ⅸ ~ Ⅻ ) 也较易发生. CNE2 为一种低分化鼻咽鳞癌细胞系,其生物学行为具有低分化鼻咽鳞癌的一些共同特点 . 选择恶性程度高的鼻咽癌组织 ( Ⅳ期,低分化鼻咽鳞癌 ) 和恶性程度高的低分化鼻咽鳞癌细胞株 CNE2 为研究样本,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获得了 6 例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低分化鼻咽鳞癌组织和 CNE2 细胞系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MS) 技术,分析了 145 个蛋白质斑点 ( 组织 66 个点,细胞株 79 个点 ),共鉴定出了 74 种蛋白质,其中瘤基因 DJ1、转移相关基因 NM23-H1 和磷酸丙糖激酶异构酶 1(TIM1) 3 种蛋白质,在 CNE2 细胞系和该 6 例低分化鼻咽鳞癌组织中均共同表达 . 并进一步应用 RT-PCR 法检测低分化鼻咽鳞癌细胞系 CNE2 和 12 例低分化鼻咽鳞癌组织三者 mRNA 的表达:在细胞系 CNE2 和 3 例Ⅳ期低分化鼻咽鳞癌病人的组织中三者全表达, 3 例Ⅲ期及 6 例Ⅱ期也各有 1 例为全表达,而在正常对照的 6 例慢性鼻咽炎组织中未检测到三者的同时表达且有一例为全阴性, NM23-H1、 DJ1 和 TIM1 三者的 mRNA 在Ⅲ、Ⅳ期低分化鼻咽鳞癌组织共同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织相比,发现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x2=10.214 , P<0.005). NM23-H1、 DJ1 和 TIM1 三者的共同表达,可能与低分化鼻咽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结核分枝杆菌四价 DNA 疫苗免疫原性 和保护效率研究

      2005, 32(4):347-352.

      摘要 (2950) HTML (0) PDF 0.00 Byte (3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结核杆菌四价 DNA 疫苗的免疫应答和保护效果进行了评价. 用编码结核分枝杆菌 Ag85B、 MPT64、 MPT70 和 PstS-3 等 4 种抗原蛋白的基因分别构建的单价 DNA 疫苗混合成四价苗免疫小鼠. 3 次免疫后 21 天,四种抗原特异性抗体滴度分别达到 1∶6 400、 1∶51 200、 1∶6 400、 1∶ 6 400. 四种蛋白质均能诱导脾脏细胞产生较高水平的抗原特异性 IFN-γ,浓度分别为 10 582.14 ng/L、 13 635.97 ng/L、 14 213.15 ng/L 和 9 657.35 ng/L. 三次免疫后经静脉强毒攻击,四价苗组小鼠肺脏和脾脏的载菌数分别减少到阴性组的 1/650 和 1/130. 对肺组织的病理形态特征观察表明,空载体免疫的小鼠肺部严重损伤,肺实质干酪样坏死,坏死结节占肺实质的 70%~80%,而四价苗免疫的小鼠,肺组织结构正常,肺泡轮廓清晰. 研究首次证实, Ag85B、 MPT64、 MPT70 和 PstS-3 4 种结核杆菌抗原蛋白编码基因组成的四价 DNA 疫苗,具有很高的免疫应答水平和保护效率.

    • SSH 法结合定量 PCR 技术研究双肌臀猪 肌肉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

      2005, 32(4):353-358.

      摘要 (3367) HTML (0) PDF 0.00 Byte (4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 SSH) 成功地构建了双肌臀与非双肌臀大白猪肌肉组织差异表达的消减 cDNA 文库,获得有效克隆 686 个. 对整个文库测序分析,共获得 587 条有效序列. 利用 BLAST 在线软件与 GenBank、 GenBank EST 和 Tigr Porcine EST 等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比较,发现其中有 11 个未知新序列,可能代表“双肌臀”大白猪肌肉组织特异表达的新基因. 对文库中所包含的兰尼啶受体基因 (RYR1)、钙依赖性蛋白激酶 基因 (CAMK2)、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7 基因 (IGFBP7),以及 695号、 882号和480号3个新基因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结果显示: RYR1、 CAMK2 及 IGFBP7 基因在双肌臀猪肌肉组织 RNA 池中的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的非双肌臀猪肌肉组织 RNA 池中表达量的 1.87、 1.90 和 1.85 倍; 695 号、 882 号和 480 号 3 个新的 ESTs 在双肌臀猪肌肉组织 RNA 池中的表达量为非双肌臀猪肌肉组织 RNA 池中表达量的 1.48、 1.44 和 1.78 倍. 这提示我们,上述基因的上调表达很可能与猪双肌臀性状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研究该性状的候选基因.

    • 一种可转移的重组工程系统 pYM-Red 的建立

      2005, 32(4):359-364.

      摘要 (3631) HTML (0) PDF 0.00 Byte (20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组工程是近几年发展的新型遗传工程技术. 以 PCR 扩增的线性低拷贝质粒 pACYC184 为载体,用 Gap-repair 方法从大肠杆菌 DY330 染色体上直接体内亚克隆了包括 Red 重组酶基因在内的长约 6.7 kb 的基因序列,构建了 pYM-Red 重组质粒. 在宿主菌 W3110 体内进行了染色体上 galk 基因的敲除,验证了 Red 重组酶的生物功能,并确定了影响 pYM-Red 重组效率的诱导时间和线性 DNA 片段用量. 在 42℃诱导 10 min 和线性 DNA 打靶分子浓度为 300 ng 时, pYM-Red 的重组效率可达到大约每 4 000 个电转存活细胞中有 1 个重组阳性克隆,分别比 pKD46 和 pBR322-Red 系统高 5~6 倍.

    • 杀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1 阳性细胞的靶向毒素

      2005, 32(4):365-370.

      摘要 (2703) HTML (0) PDF 0.00 Byte (8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喉毒素 (diphtheria toxin DT) 是棒状白喉杆菌被β噬菌体感染后分泌的一种外毒素. 它可以阻断真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杀死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 R82A, K84A, H86A 突变体可以和肿瘤血管上高表达的 VEGF 受体 1 (VEGFR-1) 特异性结合. 首先从白喉杆菌中提取基因组 DNA,扩增出白喉毒素 C 区、 T 区基因. 并运用点突变技术,制成 VEGF 的 R82A, K84A, H86A 突变体. 利用这个可以和肿瘤血管上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 VEGF 的突变体,代替白喉毒素上的受体结合区,制成了针对 VEGFR-1 的靶向融合毒素——— DT391-mVEGF. 以去除了受体结合区的 DT391 为阴性对照,细胞实验表明,融合毒素对 VEGFR-1 阳性的肿瘤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

    • 水稻及其他禾本科植物体内硅结合 蛋白的免疫印迹检测

      2005, 32(4):371-376.

      摘要 (2793) HTML (0) PDF 0.00 Byte (4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检测硅结合蛋白在水稻和禾本科植物体内的分布,根据硅结合蛋白 (silica-binding protein 117, SBP117) 的氨基酸保守片段和天然抗原表位,合成了 SBP117 的两个肽段做抗原,与匙孔血蓝蛋白载体偶联后免疫兔子,获得了抗 SBP117 的专一性抗体. 蛋白质印迹和免疫印迹检测表明, SBP117 的抗体不仅能识别水稻硅结合蛋白,而且与其他累积硅的禾本科植物中提取的硅结合蛋白有交叉反应,但它不识别不累积硅的双子叶植物番茄叶中的蛋白质以及牛血清蛋白,说明与 SBP117 同源的硅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禾本科植物之中. 组织印迹法定位显示, SBP117 主要分布在水稻根茎叶的外表皮中,在根和叶的维管组织中也有分布,这与前人报道的硅在水稻体内的分布是一致的,说明此蛋白质可能参与到诱导和控制硅在植物体内的沉积.

    • 两种高效 RNA 干涉载体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2005, 32(4):377-383.

      摘要 (3493) HTML (0) PDF 0.00 Byte (4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真核细胞基因功能研究中, RNA 干涉 (RNAi) 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选择性沉默基因表达的实验工具. 建立一套可在哺乳动物培养细胞中高效、经济地表达 siRNA 的载体系统是 RNA 干涉研究的必要前提之一. 从 HepG2 细胞基因组 DNA 中克隆得到 H1 全长启动子 (374 bp),以之为基础构建了两套 RNA 干涉载体系统, pSL 和带有绿色荧光蛋白 (EGFP) 标签的 pESL ,并对 p53 基因进行了相应的 RNA 干涉研究. 干涉质粒瞬时转染 HepG2 细胞后,分别利用半定量 RT-PCR 和蛋白质印迹检测 p53 表达水平. 与商品化载体 pSilencerTM 3.1-H1 hygro 相比, pSL 和 pESL 对 p53 基因表达具有更高的干涉效率. 结果显示:干涉载体 pSL 和 pESL 能高效特异地下调目的基因表达,可作为哺乳动物中基因功能分析的有效工具.

最新一期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