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分子标志物的发现推动早期诊断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dentifications of biomarkers will be promoting early diagnosis and personalized treatment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鼻咽癌是一种多基因参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的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民族聚集性和地域分布特征.鼻咽癌在中国南方以及国外的中国南方移民和后裔中发病率极高,中国广东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等其他地区25至30倍,因此被称为“中国癌”.这种惊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使鼻咽癌的防、诊、治在中国癌症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迄今,尽管有很多的研究,对鼻咽癌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环境因素难于把握,其治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五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0%左右.因此,寻找鼻咽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推动实现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期发表的《 鼻咽癌分子标志物研究 》(见7~13页)系统总结了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李桂源教授领导的研究集体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他们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组织微阵列等高通量技术,对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类型和不同临床分期的鼻咽标本进行了大规模筛选,在大样本基础上构建了鼻咽癌不同发展阶段的分子靶标系统,发现相应的分子标志物,不仅为鼻咽癌分子分型研究奠定了重要工作基础,而且对推动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多阶段性是鼻咽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从正常的鼻咽黏膜被覆上皮和陷窝柱状上皮演变到异型增生(癌前病变)、早期浸润癌、中晚期浸润癌和转移癌,需要经过一系列不同的发病阶段和病理阶段,涉及多种分子事件.根据这一特点,李桂源研究组对各阶段的分子标志物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鼻咽癌早期发生、侵袭转移、预后、复发等各重要环节都鉴定了一系列可用于诊治参照的靶标和候选分子标志物.特别是,发现鼻咽癌早期诊断的理想分子靶标 (EBER-1,p16,p27,SPLUNC1) 具有重要价值.因为鼻咽癌发病部位隐蔽,特别是在咽隐窝及鼻咽顶壁处,早期症状不明显,寻找早期诊断的特异分子标志物是实现鼻咽癌早期诊断的紧迫课题,意义重要.同时,他们通过定位克隆策略,结合cDNA和组织微阵列技术途径,筛选到鼻咽癌侵袭与转移预测的分子靶标(NGX6,LTF,Ezrin等).鼻咽癌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基因不稳定性和基因变异的积累,以及激活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失衡,他们的研究结果是这方面的重要进展.这些结果与鼻咽癌预后相关、复发相关以及放、化疗敏感度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全面的分子标志物研究格局,为今后在这一重要课题上进行更深入更有成效的研究建立了很好的基础.
    鼻咽癌的发生与发展涉及了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共同参与,它们的激活、失活及相互作用构成了鼻咽癌病理过程的主要分子基础,寻找可有效用于临床的各个环节的分子标志物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正如该文作者在文中指出的,目前对这些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从总体上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更系统深入地研究作用于鼻咽癌发病不同阶段的生物靶点基因,并在大样本的组织中进行验证,在临床试验中进行有效评估,以推动实现鼻咽癌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进程.

    Abstract:

    鼻咽癌是一种多基因参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协同作用的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民族聚集性和地域分布特征.鼻咽癌在中国南方以及国外的中国南方移民和后裔中发病率极高,中国广东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等其他地区25至30倍,因此被称为“中国癌”.这种惊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使鼻咽癌的防、诊、治在中国癌症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迄今,尽管有很多的研究,对鼻咽癌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环境因素难于把握,其治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五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0%左右.因此,寻找鼻咽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推动实现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期发表的《 鼻咽癌分子标志物研究 》(见7~13页)系统总结了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李桂源教授领导的研究集体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他们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组织微阵列等高通量技术,对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类型和不同临床分期的鼻咽标本进行了大规模筛选,在大样本基础上构建了鼻咽癌不同发展阶段的分子靶标系统,发现相应的分子标志物,不仅为鼻咽癌分子分型研究奠定了重要工作基础,而且对推动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多阶段性是鼻咽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从正常的鼻咽黏膜被覆上皮和陷窝柱状上皮演变到异型增生(癌前病变)、早期浸润癌、中晚期浸润癌和转移癌,需要经过一系列不同的发病阶段和病理阶段,涉及多种分子事件.根据这一特点,李桂源研究组对各阶段的分子标志物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鼻咽癌早期发生、侵袭转移、预后、复发等各重要环节都鉴定了一系列可用于诊治参照的靶标和候选分子标志物.特别是,发现鼻咽癌早期诊断的理想分子靶标 (EBER-1,p16,p27,SPLUNC1) 具有重要价值.因为鼻咽癌发病部位隐蔽,特别是在咽隐窝及鼻咽顶壁处,早期症状不明显,寻找早期诊断的特异分子标志物是实现鼻咽癌早期诊断的紧迫课题,意义重要.同时,他们通过定位克隆策略,结合cDNA和组织微阵列技术途径,筛选到鼻咽癌侵袭与转移预测的分子靶标(NGX6,LTF,Ezrin等).鼻咽癌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基因不稳定性和基因变异的积累,以及激活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失衡,他们的研究结果是这方面的重要进展.这些结果与鼻咽癌预后相关、复发相关以及放、化疗敏感度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全面的分子标志物研究格局,为今后在这一重要课题上进行更深入更有成效的研究建立了很好的基础.
    鼻咽癌的发生与发展涉及了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共同参与,它们的激活、失活及相互作用构成了鼻咽癌病理过程的主要分子基础,寻找可有效用于临床的各个环节的分子标志物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正如该文作者在文中指出的,目前对这些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从总体上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更系统深入地研究作用于鼻咽癌发病不同阶段的生物靶点基因,并在大样本的组织中进行验证,在临床试验中进行有效评估,以推动实现鼻咽癌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进程.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王大成.鼻咽癌:分子标志物的发现推动早期诊断[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8,35(1):5-6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08-01-16
  • 最后修改日期:2008-01-16
  • 接受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08-01-16
  • 出版日期: 200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