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线粒体既是细胞能量代谢中心,又作为半自助细胞器,通过其内源性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编码电子传递链核心组分,参与细胞命运决策。近年研究发现,线粒体中存在微RNA(microRNA,miRNA),即线粒体微RNA(mitochondrial-located miRNA,mitomiR)。mitomiRs由核DNA(nuclear DNA, nDNA)转录产生后,进入细胞质加工成熟,最后转运进入线粒体。mitomiRs对mtDNA的调控方式多样,既可以在翻译水平上调节mtDNA表达,也可以直接结合mtDNA调节转录。当mitomiRs表达异常时,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推动了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干预策略上,通过使用mitomiRs的模拟物或抑制剂来恢复mitomiRs在生理条件下的表达水平,能够改善线粒体功能、缓解相关疾病。因此,mitomiRs调控研究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由于mitomiRs定位于线粒体,可借鉴靶向mtDNA递送方式来实现mitomiRs模拟物或抑制剂的递送,但仍存在细胞内外诸多障碍,未来开发更精确高效的递送系统尤为重要。mitomiRs介导的mtDNA表达调控不仅拓展了miRNAs在转录后基因调节中的新功能,也为线粒体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分子靶点。本文系统总结了mitomiRs调控mtDNA表达的研究进展,探讨了mitomiRs-mtDNA相互作用调控机制,为基于mitomiRs逆转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精准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视角。
    Citation
    王鹏潇, 陈乐融, 王珍, 龙建纲, 彭韵桦.线粒体微RNA调控线粒体DNA表达[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7):1649-1660.Export: BibTex EndNote
  • 常占鑫, 苗龙, 王鹏
    2025, 52(7): 2025,52(7):1661-1672
    DOI: 10.16476/j.pibb.20240528
    CSTR: 32369.14.pibb.20240528
    线粒体在秀丽线虫精子发生和激活中的功能至关重要,既提供ATP以支持细胞分裂和分化,也在锌离子稳态、质膜动态变化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本综述系统梳理了线粒体在精子发育各阶段的关键机制。线粒体通过调控细胞凋亡的关键执行蛋白维持生殖腺的健康和稳定,并为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分化提供能量,不断适应生殖腺各个阶段的能量需求。在早期精子发生过程中通过调控H+和Zn2+的交换,确保精子功能的正常发育。在精子激活过程中,线粒体一方面继续发挥关键作用,提供能量促进伪足形成、膜性细胞器(MOs)融合以及离子通道调节,另一方面通过排出线粒体囊的形式控制健康线粒体的数量,使精子细胞转变为具备运动和受精能力的成熟精子。近年来的研究还揭示,线粒体核糖体可能在精子发生与激活过程中合成特定蛋白质,挑战了传统认为精子不合成新蛋白质的观点。综上所述,线粒体不仅是精子能量供给的核心,还在细胞信号转导、精子激活及生殖成功率等方面发挥重要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理解生殖细胞代谢调控提供了新视角。
    Citation
    常占鑫, 苗龙, 王鹏.线虫精子发生与激活中的线粒体功能与调控[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7):1661-1672.Export: BibTex EndNote
  • 肝脏、骨骼肌、脂肪是机体中主要的能量代谢器官,是体内重要的胰岛素敏感性组织,在维持葡萄糖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线粒体在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是胰岛素分泌的主要调节器,负责脂肪酸的氧化磷酸化和β氧化,对糖类、脂肪代谢以及ATP的合成至关重要。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是维持线粒体稳态的重要环节,主要机制包括蛋白质稳态、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生物合成等。功能失调的线粒体可能在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脂肪异位储存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支持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新观点。本文主要阐述在3种主要的胰岛素敏感器官(肝脏、骨骼肌、脂肪)中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衡导致代谢性相关疾病的机制。在肝脏中,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糖代谢和脂质代谢的紊乱,从而引发胰岛素抵抗和脂肪堆积,这是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骨骼肌中,线粒体功能下降会减少ATP的产生,削弱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进而加重胰岛素抵抗。而在脂肪组织中,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影响脂肪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脂毒性和炎症反应,进一步促进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这3个器官间的相互作用对整体代谢稳态至关重要。例如,肝脏的糖异生作用和骨骼肌的葡萄糖利用均受到线粒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而脂肪组织的脂质储存能力则依赖于正常的线粒体功能,以防止脂肪在其他器官中异位积累。本文强调了线粒体质量控制在维持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代谢稳态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这3个器官中引发代谢性疾病的具体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Citation
    冯佳佳, 郭蒙, 欧阳铮, 吕斌.线粒体质量控制在糖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7):1673-1686.Export: BibTex EndNote
  • 张雯龙, 权磊, 赵云罡
    2025, 52(7): 2025,52(7):1687-1707
    DOI: 10.16476/j.pibb.2024.0525
    CSTR: 32369.14.pibb.20240525
    线粒体是细胞的主要能量生产者,也是细胞的信号中枢,还参与许多生理病理过程,包括细胞凋亡、炎症、氧化应激、神经元病变、肿瘤发生发展等。线粒体是半自主的细胞器,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细胞核的支持,线粒体的生物发生和线粒体稳态的维持受到核基因组的严格控制,两者形成信号相互作用网络,通过通讯交流来调节细胞的能量代谢、基因表达以及功能状态。线粒体损伤或出现功能障碍时,会将信号传递到细胞核,从而激活适应性的转录,调控多种核转录因子,影响核内基因的表达,调节细胞的代谢状态。这种由线粒体向细胞核传递的信号被称为“线粒体-细胞核逆行信号”。由于线粒体相关疾病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但终究会造成能量的缺损,这种缺损的后果首先反映在肌肉、神经等高能耗部位。因此,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往往是肌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线粒体效率较低,出现功能障碍、表观遗传修饰、线粒体代谢中间产物、线粒体DNA的释放和识别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等,都会促进肿瘤发生发展。通过研究线粒体向细胞核发送逆行信号的触发因素、主要分子途径以及调控网络,不仅可以加深对细胞内信号传递的理解,还可以揭示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新机制。本文综述了线粒体和细胞核之间已知的逆行信号通路,其通讯功能作用及通讯失调后的病理后果,通过靶向调控线粒体逆行信号所涉及的主要分子和蛋白质,可能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Citation
    张雯龙, 权磊, 赵云罡.线粒体-细胞核逆行信号的通讯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7):1687-1707.Export: BibTex EndNote
  • 干扰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为定位于内质网的模式识别受体,主要在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STING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胞质内多种来源的异常DNA产生应答,发挥抗病毒与抗肿瘤的经典作用。在应对外界刺激和生存压力时,细胞器的功能与结构损伤同细胞死亡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维持细胞活力,机体进化出了细胞器质量控制系统,用于调控细胞器功能,防止损伤因素持续存在而使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STING与多种细胞器调节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并且参与调节部分细胞器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共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着重综述STING与细胞器相互调节的最新研究进展,剖析STING在细胞器质量控制系统以及多种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旨在通过对STING及其下游通路和细胞器之间交互作用的总结与梳理,为人类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研究提供 思路。
    Citation
    李金儒, 段昱, 戴新贵, 姚咏明.干扰素刺激因子与细胞器之间的相互调控[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7):1708-1727.Export: BibTex EndNote
  • 王晴晴, 刘亚, 刘伟, 龙伟
    2025, 52(7): 2025,52(7):1728-1744
    DOI: 10.16476/j.pibb.2024.0509
    CSTR: 32369.14.pibb.20240509
    放射性损伤是决定放疗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发预防和治疗放射性损伤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新型纳米药物在放射性损伤防治中展现出相较于传统防护药物的独特优势,如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和提高靶向递送效率,并可根据损伤部位的特定微环境进行设计,因此,纳米药物克服了传统辐射防护剂半衰期短、靶向性差等缺点。本文综述了近期纳米材料在辐射损伤防治中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辐射损伤机制,包括DNA双链断裂和活性氧类的损伤。随后针对特定的辐射损伤机制总结了对应的防护策略,并系统介绍了针对放射性造血系统、胃肠道、皮肤、肺、脑、心脏、口腔黏膜等损伤的纳米材料设计策略。最后总结了纳米材料在辐射防护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纳米材料在长期生物相容性和精准靶向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优化设计、提高临床转化潜力以及确保其长期安全性等方面。本文将为辐射防护纳米材料的设计提供参考。
    Citation
    王晴晴, 刘亚, 刘伟, 龙伟.纳米材料在辐射损伤防治中的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7):1728-1744.Export: BibTex EndNote
  •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s,PCs)是消化系统常见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等。PCs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下,大多数患者被诊断为PCs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化疗仍是进展期PCs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PCs化疗容易发生耐药。PCs区别于其他肿瘤最显著的特征是基质十分丰富致密,不仅阻碍了药物渗透,同时也阻碍了免疫细胞的浸润。上述原因共同导致PCs患者的生存率极低,现有药物不能满足临床PCs治疗的迫切需求。先进的药物递送系统为PCs的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其具有改善药物递送、增强生物屏障穿透、减少副作用等优点,同时可以联合多种治疗方法,因此在PCs治疗中的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在PCs中广泛应用的药物递送系统主要包括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针对肿瘤微环境的药物递送系统、免疫疗法药物递送系统、基因治疗药物递送系统以及融合各种疗法优点的组合药物递送系统等。本文就上述药物递送系统在PCs治疗中的领域发展现状、最新前沿进展和机遇挑战等进行系统总结和前瞻分析。
    Citation
    史宛瑞, 崔立刚, 梁晓龙.药物递送系统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7):1745-1756.Export: BibTex EndNote
  • 脑类器官是在体外培养的由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自组织形成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3D)神经培养物。相比传统二维(two-dimensional,2D)神经细胞培养,脑类器官能够更真实地模拟人脑细胞多样性、3D组织结构、神经网络功能活动等,且克服了动物模型在遗传背景和脑结构特征上与人脑的差异,在重现人脑特异性发育过程、病理特征以及药物反应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为研究人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重要模型。然而,传统脑类器官缺乏功能性脉管系统,导致中心区域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限制了其长期培养和功能成熟,且缺乏神经-血管早期相互作用限制了脑类器官准确建模人脑。近年来,血管化技术的引入显著改善了脑类器官的生理相关性。利用生物学方法(通过内皮细胞共培养、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分化、血管类器官融合,在脑类器官中搭建静态血管网络)、组织工程技术(如通过微流控系统构建动态灌注血管网络,或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人工血管网络)以及在体移植技术(借助宿主血管网络浸润形成具有真实血流灌注的功能性血管网络),研究者们成功构建了多种血管化脑类器官模型。这些模型不仅改善了脑类器官内部缺氧问题,促进其长期培养和成熟,还重建了神经血管单元,模拟了血脑屏障雏形,为研究神经血管疾病和药物测试等提供了高生理相关性平台。然而,实现长期连续功能灌注以及维持血管结构和功能成熟仍是该领域的主要挑战。本文系统总结了人神经血管发育过程和血管化脑类器官的构建策略,并进一步对不同血管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突出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此外,本文总结了当前脑类器官血管化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其中存在的具体难点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其在疾病建模和药物测试中的巨大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讨论了当前血管化脑类器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争议和未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进行了展望。
    Citation
    陈梦梦, 胡楠, 鲍双庆, 李晓红.血管化脑类器官的构建策略和挑战[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7):1757-1770.Export: BibTex EndNote
  • 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炎症调控、免疫稳态维持和肿瘤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运动即良药”理念深入人心,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中等强度规律运动被证实可从多个层面增强天然免疫功能。本文系统梳理了运动对皮肤黏膜屏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自然杀伤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补体系统和炎症因子的作用,并重点分析了AMPK、NF-κB、SIRT1、mTOR、STAT3等典型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文中进一步探讨了运动诱导的线粒体功能增强、自噬激活、表观遗传修饰、肠道菌群重塑及代谢通路介导的免疫表型转化等新兴机制。考虑到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个体差异的影响,文章总结了不同人群的运动干预策略及其免疫效应,提出以频率、强度、时间、类型(frequency, intensity, time, type,FITT)原则为基础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的临床路径,强调了双相调节效应在感染、自身免疫病和组织修复等不同病理情境下的指导意义。综上所述,规律运动可通过多通路增强天然免疫功能,为慢性炎症、感染性疾病和免疫衰老等问题提供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
    Citation
    赵书阳, 李鑫, 宁可, 汪琢.运动对天然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BRF1(TFIIB-related factor 1)是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它特异性地调节RNA聚合酶III依赖基因(RNA polymerase III-dependent genes)转录,其产物是一些小分子非编码RNA,主要包括转运RNA(transfer RNAs,tRNAs)和5S核糖RNA (5S ribosome RNA,5S rRNA)。tRNAs和5S rRNA的转录水平随着细胞内BRF1含量的变化而改变。tRNAs和5S 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到关键的作用。tRNAs和5S rRNA基因失调与细胞生长、增殖、转化及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BRF1是决定tRNAs和5S rRNA基因转录的关键因子。近年的研究表明,BRF1过表达与肿瘤和心肌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不同的肿瘤发生过程中,BRF1过表达在调节机制和信号通路方面存在差异。BRF1高表达的病例往往生存期短和预后差。心肌病病例的BRF1呈异常高表达状态。这提示BRF1是一个颇具潜力的生物靶分子,它在基础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日后的研究方向,以唤起人们对此重要领域的关注和重视。
    Citation
    郑理玲, 林湧栾, 陈美玲, 钟政言, ZHONG Shuping.转录因子BRF1表达与肿瘤和心肌病的关系[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淀粉样蛋白倾向于从天然无规则的可溶单体状态,聚集形成高度有序的淀粉样纤维,且此类病理性纤维的形成及其在细胞间的扩散,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在这类内在无序蛋白的异常聚集过程中,伴随着液-液相分离的现象,形成具有类液体性质的液滴。随着时间的推移,液滴逐渐固化,最终通过液-固相转变过程,演化成了富含淀粉样聚集体的凝胶状态。这种液相向固相的转变过程,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淀粉样蛋白异常聚集的两种典型路径,一种是在稀溶液中,遵循经典的成核-延伸机制,形成淀粉样纤维;另一种路径则发生在凝聚相中,由液-液相分离过程介导,伴随着异常的液-固相转变,导致淀粉样蛋白的聚集和沉积。通过深入探讨淀粉样蛋白聚集的分子机理,旨在推测和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开发针对淀粉样蛋白聚集过程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Citation
    梁雨涵, 程婉茹, 杨硕, 冯爽, 牛铮.蛋白质聚集路径的分子机制:成核延伸与液固转化[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及其相关蛋白(CRISPR-Cas)系统作为新型分子检测技术,为法医领域的RNA分析开辟了创新路径。传统RNA检测方法因流程繁琐、抗干扰性弱等问题,难以适应法医学对快速、精准与现场检测的现实需求,基于CRISPR-Cas原理的RNA检测技术通过向导RNA与Cas蛋白的协同识别机制,整合等温扩增与级联酶促反应机制,在提升RNA检测灵敏度的同时大幅缩短分析时间,从而突破传统检测的时空限制,通过试纸条或便携式设备实现无大型设备支持条件下的单分子级检测精度与即时结果判读,有效推动法医现场检验向高效化发展。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环境干扰、酶活性波动及标准化不足等技术瓶颈亟待解决。后续研究应重点突破多重检测技术瓶颈,增强检测体系的稳定性,同时开发微流控集成设备,并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与伦理规范。本文系统梳理了CRISPR-RNA检测的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旨在为相关技术的法医学转化提供理论支撑,助力法医检验技术的创新发展。
    Citation
    方赟, 王贤淼, 谢伟, 孙启凡.基于CRISPR的RNA检测技术在法医领域的应用和前景分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指由于环境或自身原因导致的睡眠时间不足,是睡眠障碍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SD不仅影响个体认知功能,还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AD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而SD是AD发生和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SD不仅破坏睡眠-觉醒周期和昼夜节律,还通过促进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沉积、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神经炎症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失衡等方式促进AD的进展。此外,SD还损害突触可塑性,降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进一步加重AD。最后,本文还探讨了针对SD的干预策略如褪黑素、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生酮饮食等在AD防治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开发基于睡眠调节的AD治疗新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Citation
    严思茹, 蔡明扬, 孙雅煊, 霍清, 戴雪伶.睡眠剥夺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进程的分子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知觉决策指的是个体根据感知觉信息进行选择判断的过程,是人类适应复杂环境的基本能力。社会情境作为支持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为知觉决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还通过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调节其决策行为。他人的行为与态度往往促使个体调整自身决策方向以趋向一致。这种社会影响既可能导致决策偏差,有时也会优化行为表现,其效应受到群体特征、同伴属性、信心及人格特质等因素的调节。驱动社会影响的动机包括提高决策准确性、获得群体认同以及维护积极的自我概念。近年来,研究者运用强化学习、贝叶斯推断及漂移扩散模型等理论框架从不同视角探究了社会影响的认知机制。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社会影响不仅作用于早期的知觉加工与注意分配阶段,还能通过奖赏、情绪及心智化等高级认知过程调控知觉决策。未来研究应结合建模与神经影像技术,系统探讨社会情境影响决策的跨层次机制、长期效应以及动态交互规律,并推动其在群体决策、人机交互与认知障碍干预等领域的应用。
    Citation
    刘玉佩, 王语舒, 占斌, 蒋毅.社会情境对知觉决策的影响及其计算神经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的重性精神障碍,其中认知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与预后。尽管抗精神病药物对阳性症状有效,但对认知改善作用有限,且长期使用可能引发代谢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因此探索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系统综述了6种非药物干预策略:认知矫正治疗(CR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电针治疗(EA)、有氧运动(AE)和光疗(LT)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临床证据。CRT通过任务训练增强神经可塑性,改善执行功能和社会认知。rTMS和tDCS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和神经网络连接,对工作记忆和注意力具有潜在改善作用。EA结合针灸与电刺激,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改善记忆功能,适用于药物难治性患者。AE通过增强海马可塑性改善记忆与注意力,适合作为基础干预。LT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良好前景,但临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联合干预策略及未来个体化治疗、关键期干预和多模态整合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临床和科研提供系统参考,推动非药物干预在精神分裂症认知康复中的应用与研究。
    Citation
    冯家欣, 谢彦鸿, 李伊, 林佛香, 黄敏芳, 王钦文, 王正春.精神分裂症核心认知损伤的非药物治疗[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减退、生活能力下降及精神行为异常为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类型。随着对AD研究的深入,人们提出了许多的致病机制,其中氧化应激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氧化应激是机体固有的生理过程,当其失衡时会导致细胞损伤,在AD患者的大脑中,氧化应激水平显著升高。氧化应激对AD有多种影响,包括损伤神经细胞,干扰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代谢,影响微管相关蛋白(tubulin associated unit,tau)磷酸化,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神经炎症等。本文重点综述了AD中与氧化应激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Nrf2)、钙调磷酸酶调节蛋白1(regulator of calcineurin 1,RCAN1)、蛋白磷酸酶 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Notch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和铁死亡相关信号通路,并总结了当前临床应用和研究中的抗氧化治疗相关策略。通过综合运用不同信号通路的治疗特点,期待未来开发出更加完善的多靶点联合治疗方案以及联合纳米分子递送系统突破血脑屏障,为AD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Citation
    汤莉, 沈云龙, 彭德健, 冉天璐, 潘子恒, 曾心怡, 刘辉.阿尔茨海默病中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及抗氧化治疗[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期刊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编辑部 主编:赫荣乔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话:010-64888459 Email:prog@ibp.ac.cn 期刊收录:SCI,CA,SCOPUS,JST,俄罗斯文摘,核心期刊,CSCD,WJCI ISSN    1000-3282 CN       11-2161/Q 当期目录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物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