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脏器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病理生理过程,尤其在肝、肾、肺、心等关键脏器中表现尤为显著。因其病因及复杂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给该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C,PDGF-C)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促有丝分裂因子,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在生物体内发挥关键的生物学效应。PDGF-C能够激活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诱导其在纤维化进程中进行增殖与迁移,促进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过度沉积,共同调控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此外,PDGF-C还可与PDGF受体(PDGFR)特异性结合,进而激活JAK/STAT、PI3K/AKT、Ras-MAPK等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进一步加速纤维化进程。多项研究表明,在脏器纤维化进程中,PDGF-C因表达量呈现上调趋势的特点,有望成为治疗脏器纤维化疾病的潜在新兴靶点。本文综述了PDGF-C的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及其在脏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同时探讨了靶向PDGF-C/PDGFR通路抑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前景,旨在为脏器纤维化的诊治及新药开发提供新的策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与思考。
    Citation
    杨超, 宋子毅, 王昌鑫, 邝园园, 程宜静, 任可欣, 李雪, 林岩.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脏器纤维化治疗的新兴靶点[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5):1059-1069.Export: BibTex EndNote
  • 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其中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最为常见,其主要特征为慢性低度炎症与胰岛素代谢紊乱。Toll样受体4(TLR4)是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其活化后可通过核因子κB(NF-κB)通路引起促炎细胞因子的上调,介导T2DM的发生。外周5-羟色胺(5-HT)主要由肠道内定居的肠嗜铬(EC)细胞产生,其与胰岛素作用的重要靶组织肝脏、脂肪和骨骼肌细胞的5-HT受体(5-HTR)结合后,可影响糖异生、脂肪动员和白色脂肪组织褐变等过程,当外周5-HT水平升高时,可导致机体糖脂代谢紊乱,驱动T2DM发生发展。线粒体中5-HT在单胺氧化酶A(MAO-A)的作用下被降解失活并产生活性氧类(ROS),ROS过量聚积导致氧化应激反应发生,这可能也是T2DM进展的原因。血小板是血液中5-HT的主要储存场所,血小板表面TLR4信号的激活、细胞表面5-HT转运蛋白表达下降,会引起血清中5-HT增加,加速T2DM进程。因此,抑制TLR4并降低外周5-HT水平或可成为治疗T2DM的有效策略。本文聚焦外周5-HT的合成、运输和代谢,以及其在TLR4介导的T2DM中的作用机制,旨在为T2DM的临床诊断、治疗及评估提供新 思路。
    Citation
    张艺潆, 张萍, 杨博, 常晓彤.外周5-羟色胺在Toll样受体4介导的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5):1070-1080.Export: BibTex EndNote
  • 自噬是一种真核细胞中保守的、依赖于液泡或溶酶体的物质降解途径,其调控异常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自噬相关蛋白12(ATG12)是一种泛素样(ubiquitin-like,UBL)蛋白,在自噬、细胞稳态及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TG12能够通过泛素级联反应与ATG5结合,从而调控自噬的发生。此外,ATG12还促进线粒体途径的凋亡,并维持线粒体的稳态。它还可以调节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和干扰素信号通路,从而影响宿主对病毒感染的抵抗能力。值得注意的是,ATG12的缺失会改变细胞内的能量代谢状态。研究表明,ATG12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及化疗耐药性密切相关,并在乳腺癌、肝癌、胃癌等多种肿瘤中表现出异常高表达,因此成为潜在的诊疗靶点。此外,ATG12基因的多态性与头颈鳞癌、肝细胞癌等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显著相关,为精准医学提供了新视角。本文综述了ATG12的结构与功能、在自噬启动中的角色、所调控的生理功能以及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同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强调了ATG12作为自噬相关疾病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力。
    Citation
    刘伟, 田瑞, 周策凡, 唐景峰.ATG12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5):1081-1098.Export: BibTex EndNote
  • 质膜(PM)在维持细胞稳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及时有效地修复由于机械破裂、孔形成毒素或孔形成蛋白等原因造成的质膜损伤对细胞存活至关重要。质膜损伤会导致细胞膜破裂并刺激免疫反应。然而,由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如焦亡、铁死亡和坏死性凋亡)引起的质膜损伤不能通过简单的封闭机制修复,因此需要专门的修复机制。最新研究揭示了一种由内泡运输所需的排序复合体(ESCRT)机制介导的质膜损伤修复机制。本文回顾了ESCRT机制介导的质膜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特别关注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的过程。本综述以及该领域的持续工作可以为治疗由程序性细胞死亡途径失调引起的疾病提供新的见解。
    Citation
    冯天阳, 邓乐, 徐构, 李丽, 郭苗苗.ESCRT机制介导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引起的质膜损伤修复及其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5):1099-1112.Export: BibTex EndNote
  • 泛凋亡(PANoptosis)是一种整合了细胞焦亡、凋亡和坏死性凋亡3种死亡特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模式。泛凋亡的核心机制是泛凋亡小体(PANoptosome)组装和激活,该过程受到上游关键分子——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1(TAK1)、作用于RNA1的腺苷脱氨酶(ADAR1)的调控,以及多种细胞器功能的影响,靶向相关机制是调节泛凋亡的有效途径。目前认为炎症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鉴于泛凋亡具有高度促炎性,因此探索泛凋亡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了心血管疾病中泛凋亡的已知证据,包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脓毒症诱导的心肌病、心脏毒性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和夹层、血管毒性损伤,对于深入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Citation
    陈馨浓, 杨颖溪, 郭晓辰, 张军平, 刘纳文.泛凋亡(PANoptosis):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5):1113-1125.Export: BibTex EndNote
  • 张宇, 张秀峰
    2025, 52(5): 2025,52(5):1126-1139
    DOI: 10.16476/j.pibb.2024.0406
    CSTR: 32369.14.pibb.20240406
    下丘脑神经干细胞(hypothalamic neural stem cells,htNSCs)是一类存在于下丘脑的具有增殖能力并能分化迁移到下丘脑实质成为神经元及整合到神经环路中的胶质样神经干细胞。成年下丘脑内的多种生理学过程都有htNSCs参与调节,包括构成血液-下丘脑屏障(blood-hypothalamus barrier,BHB)并促进小分子在血液、脑脊液和下丘脑实质间的扩散,感知血糖水平、调节神经肽释放等。发生在htNSCs的衰老对能量代谢、性激素分泌甚至下丘脑整体功能有着极大的影响,移植更为年轻的htNSCs可以减轻机体衰老中神经和骨骼肌功能障碍。近年来,htNSCs在能量代谢以及促进机体衰老方面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htNSCs的分型以及htNSCs衰老对机体功能的影响、htNSCs与相关疾病的关系、促进htNSCs再生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简要阐述,一些促进htNSCs再生及改善htNSCs衰老的措施似乎可以影响生物整体的衰老表型。深入研究htNSCs的衰老有助于理解下丘脑对机体整体衰老的影响以及性别差异造成不同衰老的原因,为改善能量代谢紊乱综合征和治疗性腺激素异常相关疾病提供新方法及治疗靶点。
    Citation
    张宇, 张秀峰.下丘脑神经干细胞的衰老与再生[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5):1126-1139.Export: BibTex EndNote
  • 肿瘤是全球第二位死亡因素,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外泌体通过运送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参与细胞通讯,调节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的增殖和进展。凭借天然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生理特性,外泌体可作为药物载体装载多种抗肿瘤药物,跨越生物屏障,逃避免疫清除,靶向运输药物至肿瘤组织处,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外泌体的分离和载药技术,探讨了改善外泌体载药系统靶向性、留存率和渗透率的方法,并阐述了外泌体作为载药体系装载不同抗肿瘤药物的应用现状。具体来说,外泌体能够装载抗癌药物来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提高到达肿瘤组织的药物浓度,装载蛋白质改善药物利用度,装载siRNA、miRNA以调节基因表达、抑制肿瘤的增殖和侵袭。此外,外泌体还可以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尽管外泌体作为载药体系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但在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对工程化外泌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提出植物来源外泌体的应用潜能和外泌体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Citation
    宋佳璐, 金意欣, 牟星宇, 蒋宇寰, 王婧.工程化外泌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5):1140-1151.Export: BibTex EndNote
  • 生殖系统疾病是导致社会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的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的研究揭示,肠道菌群(GM)在改善生殖系统疾病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健康状况下,GM处于动态平衡,而失衡会引起免疫炎症反应、代谢紊乱等,进而诱发生殖系统疾病。GM组成与男女生殖系统具有密切的因果关系,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等典型GM代谢产物通过调控免疫反应、内分泌系统、维生素代谢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多种机制影响生殖系统。微生态制剂、粪便微生物群移植以及药物通过调控GM及肠道免疫功能,发挥治疗生殖疾病的作用。本综述主要概括了GM变化与生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GM通过肠道-性腺轴影响机体繁殖能力的内在机制及其在生殖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Citation
    赵亚琪, 齐莉莉, 王进波, 胡徐琦, 王梦婷, 毛海光, 孙秋珍.肠道菌群通过肠道-性腺轴影响生殖功能的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5):1152-1164.Export: BibTex EndNote
  • 虽然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使用自身抗体作为生物标志物对其进行的早期检测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暗示着疾病发生过程中抗体性质的改变。N-糖基化修饰是抗体的重要翻译后修饰,可以改变抗体的结构及与各类受体的结合能力,从而显著地影响其生物活性与功能。已经有大量研究分析了组成N-糖链的唾液酸、岩藻糖、N-乙酰葡萄糖胺等单糖对抗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球蛋白G中发现的异常N-糖基化修饰,并详细讨论了各种单糖表达量的变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系。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薄弱、矛盾和空白之处,本文分析了当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为后续糖生物学分析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最后,从抗体糖基化修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紧密联系出发,本文介绍了基于糖生物学的具备高分辨力的临床诊断、追踪和低成本、弱致敏性的治疗方案。总而言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抗体糖基化修饰的异常改变,而糖生物学分析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疗方案的发展与进步。
    Citation
    刘耀洲, 卞铮, 黄纯翠, 李岩.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球蛋白G的N-糖基化修饰[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出现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作为药物治疗PD的有效辅助策略,可显著改善PD运动障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运动改善PD运动障碍的机制与其调控运动因子有关。运动因子是指组织/器官响应急性或长期运动而分泌释放的信号分子。运动因子可通过神经保护、抑制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缓解神经炎症、减轻线粒体功能障碍等途径来改善PD的运动症状。本文主要综述了多种运动因子对PD运动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以期深入认识运动改善PD运动症状的机制、并为大力推广运动治疗PD提供依据。
    Citation
    彭瑾, 刘宇, 王晓慧.运动因子对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动力学与实验验证等方法,探究茯苓酸(pachymic acid,PA)在治疗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中的潜在分子靶点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首先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PA可能作用于NB的靶点,随后结合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MD)模拟、MM/PBSA自由能计算及RT-qPCR、Western blot实验进行多维度验证。结果 CCK-8实验显示,PA对NB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PA的抗NB作用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APK及Ras等信号通路实现。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PA可与AKT1、EGFR、SRC及HSP90AA1等核心靶蛋白稳定结合。RT-qPCR与Western blot分析进一步证实,PA处理可显著下调AKT1、EGFR及SRC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同时上调HSP90AA1的表达水平。结论 茯苓酸可能通过抑制AKT1、EGFR和SRC的表达,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其抗神经母细胞瘤作用。研究结果为PA在NB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Citation
    刘航, 祝雨欣, 郭思霖, 潘信运, 谢远杰, 廖思聪, 戴鑫汶, 申平, 肖玉波.网络药理学结合实验验证揭示茯苓酸治疗神经母细胞瘤的作用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本文旨在系统评价不同氧体积分数下低氧运动对肥胖人群体成分、葡萄糖代谢及脂代谢的干预效果,并明确最佳氧体积分数(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区间,为个体化、精准化的低氧运动处方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与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筛选截至2025年2月31日前发表的关于低氧运动干预肥胖人群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前后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估不同氧体积分数(氧体积分数≤14%与氧体积分数>14%)下干预对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率、腰围、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并进行亚组分析。本研究共纳入22项研究,合计样本量为292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氧运动可显著改善肥胖人群的体成分、糖代谢与脂代谢指标,在氧体积分数大于14%的中等低氧环境进行运动干预效果更优。氧体积分数作为低氧运动中的关键参数,其精准设定对优化干预效果至关重要。
    Citation
    王婕娉, 李小诗, 王汝雯, 张译尹, 于凤至, 王茹.不同模式下低氧运动对肥胖人群代谢改善的影响: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目的 探讨低氧和低氧训练对肥胖大鼠肝脏中miR-27/PPARγ及其下游脂代谢相关基因、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13周龄雄性SD肥胖大鼠随机分成3组(n=10):常氧安静组(N组)、低氧安静组(H组)和低氧训练组(HE组)。水平跑台训练强度20 m/min(低氧浓度13.6%),持续运动1 h/d、5 d/周,共4周。称量肾周脂肪、附睾脂肪重量,称体重、量体长计算Lee’s指数;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27、PPARγ、CYP7A1和CD36相对表达量。结果 低氧训练调低了肥胖大鼠肝脏miR-27表达而升高了PPARγ表达。HE组肥胖大鼠肝脏miR-27表达量显著低于N组(P<0.05);N组肥胖大鼠肝脏PPARγ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H组(P<0.05),且极显著低于HE组(P<0.01)。N组肥胖鼠肝脏PPARγ蛋白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肥胖大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增加。N组肥胖大鼠肝脏CYP7A1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H组(P<0.05),且极显著低于HE组(P<0.01)。N组肥胖大鼠肝脏CYP7A蛋白表达量极显著低于H组和HE组(P<0.01)。N组肥胖大鼠肝脏CD36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HE组(P<0.05)。低氧训练改善了脂代谢紊乱相关生理生化指标。HE组肥胖大鼠肾周脂肪重量极显著低于N组和H组(P<0.01),N组肥胖大鼠肾周脂肪重量显著高于H组(P<0.05);N组肥胖大鼠附睾脂肪重量显著高于H组(P<0.05),且极显著高于HE组(P<0.01);HE组肥胖大鼠Lee’S指数极显著低于N组和H组(P<0.01)。HE组肥胖大鼠血清TC浓度极显著低于N组和H组(P<0.01);HE组肥胖大鼠血清TG浓度极显著低于N组和H组(P<0.01);N组肥胖大鼠血清LDL-C浓度极显著高于HE组(P<0.01);N组肥胖大鼠血清HDL-C浓度极显著低于H组(P<0.01)。结论 低氧和低氧训练可能通过抑制肥胖大鼠肝脏miR-27而负调控PPARγ水平,进而影响下游靶基因CYP7A1和CD36的表达、促进肝脏胆固醇、脂肪酸氧化和HDL-C转运,最终改善肥胖大鼠脂质水平。低氧训练改善血脂效果优于单纯低氧干预。
    Citation
    孔伟, 邵杰, 翟腾, 程前, 韩方正, 曲毅, 朱磊.低氧运动介导miR-27/PPARγ通道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靶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的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目的 作为经典视觉通路的中枢门户,初级视觉皮层不仅负责视觉信息的编码处理,还与一些高级认知功能脑区存在着密切的神经环路连接。研究表明,40 Hz闪烁刺激可以诱导脑内产生gamma振荡,显著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学习和认知障碍。同时,自然界中也存在着部分光闪烁现象。初级视觉皮层作为视觉信息传入大脑的第一站中枢皮层,深入解析非侵入性闪烁光刺激对其信息处理的调控机制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系统探讨了非侵入性光闪烁刺激对成年小鼠V1神经元功能特性的影响,以期能够了解非侵入性光闪烁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通过给3组成年小鼠施加不同频率的闪烁刺激(20、40和60 Hz),利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技术探究了其对成年小鼠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感受野特性的影响。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连续2个月不同频率的闪烁刺激使小鼠V1神经元的方位调谐能力增强,40 Hz和60 Hz的闪烁刺激还使神经元的对比敏感度得到改善,而20 Hz没有明显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3种频率都可以使神经元的反应变异性下降,信噪比上升,神经元之间的噪音相关性下降。结论 非侵入性的光闪烁刺激通过影响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的信息处理效率,改善了方位调谐能力和对比敏感度,为多种闪烁光如何影响视觉感知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也为深入理解特定频率的闪烁光如何改善脑功能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Citation
    李雪琪, 周逸峰, 徐光威.非侵入性光闪烁刺激对成年小鼠初级视觉皮层功能特性的影响[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休眠肿瘤细胞是原发性肿瘤切除后残留微小病灶的核心组成部分,与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临床潜伏期较长密切相关。缺氧,作为实体瘤的显著特征之一,已被证明能够促进肿瘤细胞进入休眠状态。然而,缺氧诱导的肿瘤细胞休眠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在肿瘤细胞如何精确调控进入休眠状态的过程方面,尚缺乏系统性的理解。这一认识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对休眠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开发。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缺氧调控下休眠肿瘤细胞的主要特征及其关键信号通路,发现缺氧型休眠肿瘤细胞普遍具有细胞周期停滞、蛋白质合成抑制、代谢重编程、自噬增强、抗凋亡、免疫逃逸和治疗耐受等典型适应性表型,这些过程由PI3K-AKT-mTOR、Ras-Raf-MEK-ERK、AMPK等多条信号通路协同调控,并形成高度耦联的分子网络。鉴于当前模型多聚焦于单一路径或局部机制,尚缺乏系统性整合,未来亟需构建融合多通路与多生物学过程的综合调控框架,以深入揭示休眠的动态本质,并为转移性肿瘤的精准干预提供理论支撑与靶向依据。
    Citation
    赵茂, 冯金秋, 高泽骑, 王平, 付佳.缺氧调控肿瘤细胞休眠的机制与分子网络[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衰老性肌萎缩是与年龄密切相关的骨骼肌退行性疾病,以肌肉质量流失、肌力下降和运动功能衰退为特征。其核心病理机制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能量代谢异常、氧化还原失衡、动力学紊乱及自噬能力下降。线粒体低毒兴奋效应作为进化保守的适应性应激机制,通过轻度线粒体应激激活多重保护性通路。本综述系统阐述运动干预通过激活线粒体低毒兴奋效应改善衰老性肌萎缩的分子机制。适度的运动应激产生低剂量活性氧,触发保护性适应性反应,一方面,通过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通路,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表达,提升氧化还原平衡能力;另一方面,诱导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上调热休克蛋白60、Lon蛋白酶1等分子伴侣修复线粒体蛋白质稳态,并促进PTEN诱导激酶1/帕金蛋白等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选择性清除功能受损的线粒体。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等信号分子介导了了运动对线粒体低毒兴奋效应的调控。这些关键信号通路相互形成正反馈环路,并借助线粒体衍生肽释放和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重塑介导线粒体与细胞核之间的信息交流,改善线粒体质量和骨骼肌功能。本文为开发靶向线粒体低毒兴奋效应的精准运动干预策略提供理论和转化研究框架。
    Citation
    张子怡, 马美, 薄海, 刘涛, 张勇.运动诱导线粒体低毒兴奋效应改善衰老性肌萎缩[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期刊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编辑部 主编:赫荣乔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话:010-64888459 Email:prog@ibp.ac.cn 期刊收录:SCI,CA,SCOPUS,JST,俄罗斯文摘,核心期刊,CSCD,WJCI ISSN    1000-3282 CN       11-2161/Q 当期目录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