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14(1):2-5.
摘要:本文介绍一个核糖核酸(RNA)二级结构自动绘图系统。它可以把以碱基匹配对表示的RNA分子的二级结构自动转化为直观的图形显示。RNA分子结构图形可以显示在计算机图形终端上,并可进行放大,缩小,平移,旋转等操作;也可以在绘图纸上画出图形。该系统用BASIC语言书写,在IBM PC/XT和IBM 5550微型机上实现。
1987, 14(1):6-9.
摘要:一般认为,成体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不能再生。但近来发现,把一段自体外周神经移植到损伤的中枢神经内,将诱导损伤的中枢神经轴突沿着移植的外周神经“管道”再生出新的纤维。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
1987, 14(1):10-15.
摘要:胞外信息作用于质膜表面的受体,转变为胞内信使分子完成信息的跨膜传递。β受体结合配体后活化G蛋白(通过α亚基与β、γ的解离)影响环化酶的活性。而钙联受体则通过触发肌醇磷脂的代谢,生成胞内信使甘油二酯(DG)和三磷酸肌醇酯(IP3),胞内游离Ca2+浓度瞬间增高(Ca2+动员过程),通过不同的蛋白激酶引起特定的生理效应。DG活化蛋白激酶-C,IP3动员胞内Ca2+,它们通过二个相互独立而协同的过程调节细胞的代谢。
1987, 14(1):16-20.
摘要:本文概述近十余年国内外对多胺的研究。阐明了多胺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代谢调控物质,而且与肿瘤关系极为密切。发现体液多胺含量与肿瘤消长有关。测定体液特别是尿液中多胺的含量,可能作为肿瘤的诊断一个有效手段。
1987, 14(1):21-26.
摘要:心脏外膜电位分布对研究心脏电活动机制和诊断心脏某些疾病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由体表电位估算心外膜电位的原理、方法和实验装置,并着重叙述从体表到心外膜电位传输系数的两种估算方法——几何测量法和有限元法——及它们的结果。
1987, 14(1):27-32.
摘要:压电效应是生物大分子和生物组织普遍存在的一种物理特性。此特性与植物、动物和人的许多生理活动,如植物生长、动物和人的感官功能和骨的生长等有密切关系。对生物压电性机制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是今后引人注目的生物物理研究课题。
1987, 14(1):33-38.
摘要:生物膜上蛋白质的运动不都是随机性的,经常受到细胞骨架等因素的限制。二维膜上的事件不断通过内吞、分泌等过程和整体细胞的功能联系起来。病毒感染细胞、细胞内囊泡和物质的定向运输等都和细胞内分子的识别、膜的融合和膜的分裂等过程紧密相关。
1987, 14(1):41-41.
摘要:
1987, 14(1):42-44.
摘要:用哺乳类细小病毒H-1为探针研究紫外线的致死和致突效应,可发现随照射剂量的增加,病毒存活率按对数规律下降,病毒的突变频率线性增加,低剂量紫外线诱导回复突变体的几率较大。用小剂量紫外线诱导宿主细胞,病毒的存活率和突变频率相应提高,同时使紫外线诱导突变体的几率显著提高。
1987, 14(1):45-47.
摘要:本文介绍一种简便制备λ[ 3H]DNA的方法。用该方法制备λ[ 3H]DNA,每升培养物可得10mg以上的产物。比放射性为6.75×104cpm/μGλDNA,酸不溶的放射性产物达99%以上。用单链和天然的λ[ 3H]DNA作底物,能方便地检测出酶制剂中极微量的核酸外切酶Ⅰ与Ⅱ和Ⅲ的污染活性。
1987, 14(1):48-48.
摘要:
1987, 14(1):49-49.
摘要:
1987, 14(1):50-53.
摘要:本文总结了前人对凝胶结构的分析后,提出在PAGE中,对未知样品电泳宜先在C%=4%,T%=5—10.5%的系列浓度分离胶,C%=20%,T%=3.5%的浓缩胶中作Disc-PAGE,选择该样品的最适分离胶浓度。再按此分离胶浓度作Vertical-PAGE,并在加样品量时作样品量的梯度,找出加样品的最适量。然后重复多次,以达到样品在PAGE中的最佳分辨率。
1987, 14(1):53-53.
摘要:
1987, 14(1):54-56.
摘要:本文介绍选用经济易得的人红细胞作原料,以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同时提纯了四个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1987, 14(1):61-66.
摘要: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固相放射免疫联合测定法,是将3抗体涂布在塑料小球上,将T4抗体涂布在塑料管上。这种联合测定主要解决了T3抗体对T4的交叉反应。本法能在同一试管内进行,只需50μl血清样品,90分钟反应,可同时精确地测出两种激素水平,它比以往单独测定T3或T4的PEG双抗法更精确、快速和简便。
1987, 14(1):67-70.
摘要:本文以实例讨论了在用四圆衍射仪收集蛋白质晶体的衍射数据时,由于吸收效应,特别是母液的吸收效应的校正不好,可以显著影响数据质量,影响结构的测定。
1987, 14(1):70-70.
摘要:
1987, 14(1):71-73.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从水—空气界面的脂单层形成平面双分子脂膜的新装置。它可以控制膜两侧溶液的不同成分;脂双层两边的脂单层具有不同成分;还可使脂双层膜中少带或不带碳氢溶剂,因而其电容性质与生物膜更为接近。我们用它测定了不对称双分子层脂膜的电特性,进行了膜上离子通道性质及脂质体与BLM的融合等的研究。
1987, 14(1):77-77.
摘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24 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50231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