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18(2):81-87.
摘要:本文对(1)分泌蛋白质、线粒体蛋白质跨膜运送的新进展,(2)蛋白质跨膜运送过程中的解折叠、重折叠与分子伴侣以及(3)蛋白质跨膜运送的机理研究概况作了扼要的介绍。
1991, 18(2):88-90.
摘要:本文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简述了蛋白酶抑制剂水蛭素的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作用,结构特点,结构与功能关系,水蛭素与凝血酶之间的作用方式,以及水蛭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同时还指出了水蛭素基因的复杂性。水蛭素基因结构的阐明,基因的表达调控,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1991, 18(2):106-109.
摘要:构建有机介质中的酶反应体系必须考虑四种物理化学原则,即有机溶剂的选择,体系中酶和有机溶剂的分配形式,酶分子的存在状态和酶的选择。
1991, 18(2):113-117.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胎羊3β,20α-羟类甾醇氧化还原酶活性中心的特性,我们合成了放射性的16α-溴乙酸基孕酮和5α-二氢睾酮-17-溴乙酸酯作为亲和标记试剂。二者都是以不可逆的方式,活性位点定向地竞争性抑制酶的活性。当酶的浓度为1μmol/L,抑制剂的浓度为100μmol/L时,使酶失去一半活性所需时间(t0.5)分别为75 min(16α-BAP)和480 min(5α-DTB)。当在反应混合液中有底物孕酮或5α-二氮睾酮存在时,可降低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速度。把标记的酶用盐酸水解,用氨基酸分析仪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位于酶的活性中心的被标记氨基酸为组氨酸,它可能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1, 18(2):118-122.
摘要:我们曾经证明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拮抗剂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TFP)有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形态向正常分化的效应。本文用CaM活性测定箱方法测定了TFP处理的人胃癌MGC-803细胞胞质内的CaM活性。同时也测定了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TFP选择性抑制胞质内依赖Ca2+/CaM的PDE活性。氨茶碱有抑制CaM活化PDE的作用。本文对TFP作用机理及在调控癌细胞增殖及分化中的意义进行讨论。
1991, 18(2):123-128.
摘要:用小角X射线散射法(SAXS)对含水脑磷脂分别用水、甲醇和乙醇实验所形成的液晶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在脑磷脂-水体系中,随着水含量增加,脑磷脂和水形成的双分子层液晶体系的层间距变大;在脑磷脂-甲醇体系中,随着甲醇含量增加,它们的层间距变小。在脑磷脂-乙醇体系中,随着乙醇含量的增加,它们的层间距先由小到大,继而又由大变小,然后液晶相逐渐消失,最后变成液态。水和甲醇、乙醇相比,水有使层间距变大的趋势,醇类有使层间距变小的趋势,随着醇中碳链的增长,层间距减小的趋势增大。
1991, 18(2):130-130.
摘要:
1991, 18(2):132-132.
摘要:
1991, 18(2):137-141.
摘要:本文介绍两种固相闪烁晶体制样及测量方法并与乳化剂闪烁液相比较。 3H, 14C, 125I及 35S其计数效率(E%)分别达34.1%,89.9%,60.3%及77.4%。液相及两种固相闪烁体间的变异系数(CV%)范围为5.1%—10.3%,同系列样品对不同厂家型号的液闪谱仪,测量效率趋一致。其测量效率、精确度、平行度等近于或优于液相测量。对数波谱分析表明无需淬灭校正并可用于双标记测量。用固相闪烁体制样不需闪烁液,故无毒、无污染、污物体积小且使用方便,克服了液体闪烁测量的不足。因此是较理想的可推广的新型样品制备与测量技术。
1991, 18(2):142-145.
摘要:用Triton X100提取、菠萝蛋白酶处理、硫酸铵沉淀、DEAE Cellulose 52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dex G150凝胶柱层析,从人正常肾脏、大鼠肾脏成功地制备了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其纯化倍数为713.5,比活性264U/mg蛋白,达到了匀质化纯度。用此酶作抗原免疫家兔得到了高效价兔抗人、兔抗鼠γ-GT抗血清,再纯化制成相应的γ-GTIgG,检查其纯度和特异性均给出满意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免疫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方法,并用于实验性肝癌的研究中。
1991, 18(2):146-148.
摘要:利用染料凝胶亲和层析及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改进了雌二醇17β-脱氢酶的提纯方法,提纯的酶的质量有所改进,制备步骤简便,且凝胶层析柱可以反复使用。
1991, 18(2):152-154.
摘要:
1991, 18(2):154-156.
摘要:
1991, 18(2):159-160.
摘要:
1991, 18(2):161-162.
摘要:
1991, 18(2):163-163.
摘要:
1991, 18(2):164-165.
摘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24 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50231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