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23(1):2-4.
摘要:白细胞介素一15是一种最近被正式承认的新细胞因子,该因子cDNA结构和功能及分子结构已阐明,其生物学活性和空间构象与IL-2非常相似但又有差异,IL-15受体至少包括IL-2受体β和γ链亚单位,是否尚有其他未知成分参与IL-15受体的组成和其详细的信号传递途径以及其他未知生物学活性如何尚有待深入研究.
1996, 23(1):4-8.
摘要:业已发现的大部分生长因子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其信号传递以Ras通路为主;而多数细胞因子受体本身缺乏酪氨酸激酶活性,其信号传递过程通过JAKs及STATs两个重要的蛋白质家族的介导得以实现.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对于认识各种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996, 23(1):8-12.
摘要:腺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研究中初露锋芒,引起关注,文章就腺病毒基因组的基本结构、腺病毒载体的类型及构建、重组腺病毒在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主要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1996, 23(1):12-16.
摘要: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一种死亡模式,广泛涉及到肿瘤、衰老和退行性病变等一系列疾病.最近有实验表明自由基与细胞凋亡有密切的关系.凋亡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生成增加,同时消除ROS的能力下降.大多数凋亡障碍的细胞表现出ROS分子大量减少,若调节细胞内ROS含量,死亡率能随之改变;离子辐射能通过经自由基引起细胞的凋亡,培养细胞在无血清或撤除生长因子后发生的死亡也大多与细胞内自由基代谢酶如过氧化氢酶等的活性变化有关.提示自由基是参与调节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1996, 23(1):16-18.
摘要:TATA box结合蛋白质(TBP)是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TFIID的组成成分,它可与DNA序列上游区的TATA box元件特异地结合.对TBP及TATA box-TBP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进行扼要的介绍,探讨其在起始转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996, 23(1):20-24.
摘要:在某些昆虫病毒的包涵体中相继发现了增强蛋白.这类蛋白可以增强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昆虫幼虫及体外培养的昆虫细胞的感染力,缩短杀虫时间,提高杀虫效率;还可以增强其他生物杀虫剂(如:Bt)的毒力.关于增强蛋白的作用机制有两种观点:降解围食膜以利于病毒粒子侵染细胞或直接作用于细胞质膜促进病毒粒子的套膜与之融合.该蛋白是由病毒编码的,现已克隆出第一个增强蛋白基因,该基因含有一个2703bP的开放阅读框,其核苷酸序列分析业已完成.增强蛋白的发现有望对病毒杀虫剂的推广产生积极影响.
1996, 23(1):24-28.
摘要:病毒治疗癌症近来有新进展.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病毒在寄主专一性、基因传递的定位性及溶解癌细胞方面的研究:选择适当的病毒种类,根据癌细胞特征性表面蛋白的特性修饰病毒的表面蛋白,使之对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亲和性;去除病毒中原有的致病基因如癌基因,并根据靶细胞的特性针对性地改造有关病毒基因如插入适当的抗癌基因,可能构建成安全有效的工程病毒用于癌症治疗.病毒治癌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外,和其他基因治疗方法相比,还具有能利用寄主细胞进行自我复制、级联放大以克服初始剂量不足等特点.
1996, 23(1):29-33.
摘要:同源异形域蛋白是真核生物中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根据同源盒基因及其同源异形域产物的肤链结构可以分为多种家族.文章综述了同源异形域与DNA结合的一般特点.并叙述了Antp、POU等重要类型的转录因子如何识别DNA位点、HTH及其他蛋白质在识别中如何起作用.
1996, 23(1):34-38.
摘要:降钙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T/CGRP)由同一基因编码,该基因结构及其5'端侧翼序列决定了它能够在甲状腺C细胞以及中枢和外周神经细胞生成不同的表达产物.这种选择表达调控决定多细胞生物的发育、性别分化和进化.如果表达失控将导致甲状腺髓样瘤(MTC)和骨质疏松症等疾病.文章对该基因的结构和选择性表达调控进行了综述.
1996, 23(1):38-42.
摘要:二酰基甘油(DG)是一些磷脂水解产生的一种有重要功能的第二信使,它主要通过激活细胞内的蛋白激酶C(PKC)进而磷酸化一系列底物蛋白,产生相应的细胞效应.在细胞整体水平,DG还是一种重要的脂类物质的代谢中介产物,通过若干代谢途径参与脂类和激素代谢循环,目前,有关DG调控细胞生理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信号转导方面.
1996, 23(1):42-45.
摘要:谷胱甘肽S-转移酶P1-1在癌变细胞和抗药性肿瘤细胞中表达水平发生变化,提示可以作为恶性转化及肿瘤抗药性的标志物.对大鼠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的研究发现在-2.5kb及-2.2kb各存在一增强子序列GPEⅠ,GPEⅡ,-400bP存在一沉寂子.GPEⅠ、沉寂子上均至少结合有3种反式作用因子.人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上游区域中迄今尚未发现增强子或沉寂子,但却发现了胰岛素及视黄酸的应答序列,在癌变细胞和抗药性的肿瘤细胞中该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有别于正常细胞.
1996, 23(1):46-49.
摘要:电磁场对完整和去膜青蛙肌纤维作用的比较研究表明,交变电场通过改变膜电位引起肌肉收缩,在此过程中收缩蛋白质的空间位置而非自身构象发生变化,横桥尤其是S-2片段,在伴随横桥从弱耦合状态向强耦合状态过渡时远离粗肌丝而向细肌丝运动,使其与粗肌丝骨架的平均取向比松弛状态或静息状态时相对增大.一般强度恒定磁场对肌纤维膜电位状态及肌纤维内部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影响极其微弱.
1996, 23(1):49-52.
摘要:选用Morris水迷宫将老年大鼠分为学习记忆正常和学习记忆减退两部分,采用荧光偏振技术,对青年、老年记忆正常和老年记忆减退鼠脑分离实触体膜流动性进行测定,并检测神经节苷脂GM1对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记忆减退鼠新皮质、海马结构突触体膜荧光各向异性明显增加,即膜流动性显著降低,GM1对膜流动性有明显改善作用.相关分析表明新皮质、海马结构实触膜流动性与老年学习记忆减退密切相关,GM1的积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996, 23(1):52-56.
摘要:检测以维甲酸(RA),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VD3)诱导2d、佛波酯(PMA)诱导6h的人大肠癌细胞CCL229的蛋白激酶C(PKC)及其抑制剂活性.结果显示:诱导后PKC总活性升高(P<0.05); RA, 1, 25(OH)2VD诱导引起细胞质PKC活性增加,PMA诱导后细胞膜PKC比率(细胞膜活性/总活性)显著升高(P<0.01);诱导后PKC抑制剂活性均降低,其中1, 25 (OH)2VD3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PMA引起PKC从细胞质向细胞膜转移,不同药物诱导后PKC及其抑制剂活性出现不同的相对均衡关系.
1996, 23(1):56-59.
摘要:对链霉菌表达体系pIJ459/S. lividans TK54中表达外源基因hGM-CSF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影响外源基因表达的某些因素如:SD与ATG之间的距离,时间对表达的诱导等.为获得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探索了最适条件,然后利用MEL信号肽与目的基因片段融合,在链霉菌中获得了分泌型hGM-CSF表达产物,其中有1/3直接分泌到培养基中,其纯化产物经TF-1细胞培养及集落形成实验均证实其生物学活性达到5MU/L.
1996, 23(1):59-62.
摘要:采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检测H2O2-Fe3+体系产生的OH·对人淋巴细胞DNA的双链断裂损伤.H2O2-Fe3+浓度与DNA双链断裂呈明显量效关系;随OH·作用时间延长,细胞DNA双链断裂加重;过氧化氢酶对OH·损伤有明显抑制作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可检测到的H2O2和FeCl3引起细胞DNA双链断裂的最低浓度为0.3 mmol/L和6 μmol/L.
1996, 23(1):63-65.
摘要:CHO工程细胞11G持续表达的pro-UK分泌在细胞培养液的上清中,培养液上清经过微孔玻璃(MPG)吸附色谱,羧甲基阳离子交换色谱,高压液相凝胶色谱三步纯化,纯化倍数可达700倍以上,总回收率为46%.再经过Benzamidine-Sepharose 6B亲和层析去掉少量的双链尿激酶,得到纯化尿激酶原.终产物经SDS-PAGE银染分析,纯度达90%以上,分子量为52 ku,其比活性为51 220 U/mg.抗体中和、二异丙基氟磷酸(DFP)抑制等实验证明重组pro-UK的性质和天然pro-UK的性质相一致.
1996, 23(1):73-76.
摘要:将5, 10, 15, 20-四-(3-甲氧基-4-羟基苯基)卟啉钴(CoTMHPP)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成对多巴胶等神经递质有高灵敏度响应的CoTMHPP修饰电极.电极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稳定性好等特点.电极响应时间小于10s,儿茶酚类化合物的检测浓度为10-6mol/L.
1996, 23(1):76-78.
摘要:介绍一种改进的制备染色质的方法,采用此方法可减少玻璃匀浆步骤,易于操作、易于重复、产率高,且可以得到不同大小的染色质片段.
1996, 23(1):78-82.
摘要:分析磷脂酰肌醇循环(PI cycle)的磷脂组分常采用双向薄层层析法.建立了一个简单快速的单向薄层层析分离肌醇磷脂方法.首先采用不同的有机溶剂体系分别提取非多磷酸肌醇磷脂和多磷酸肌醇磷脂,然后用不同的层析展开体系,对两部分磷脂进行单向薄层层析分离.采用无载体 32P标记实验对该方法分离效果进行了观察.此法适用于同位素标记和非标记样品中肌醇磷脂组分的比较分析及多磷酸肌醇磷脂的提取、纯化和定量.
1996, 23(1):83-84.
摘要:为了阻断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的基因表达,以BmNPV的即刻早期蛋白基因(IE)为靶序列,设计了三联ribozyme.体外切割反应表明,该ribozyme能特异地切割靶序列的mRNA;细胞实验表明,细胞中表达的ribozyme也能够特异地切割靶序列,从而使受BmNPV感染的Bm-N细胞中的多角体减少约30%.
1996, 23(1):85-86.
摘要:以巢式PCR扩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TCRVδ2-Dδ3重排片段,同时将生物素掺入初诊期骨髓标本扩增产物中,标记成患者克隆特异性探针,通过点杂交法检测缓解期患者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结果提示该法对于临床病情监测有一定的价值.
1996, 23(1):86-88.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鉴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方法──铁染色法.结果表明,细菌过氧化氢酶及牛肝过氧化氢酶显示单一的酶活性带.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专一性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鉴定过氧化氢酶活性染色法.
1996, 23(1):89-91.
摘要:应用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抑制剂“AMANO-3”水解样品中的线粒体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测定血清中剩余的胞浆型AST同工酶(c-AST)活性,进而与总AST活性相比较并计算出受抑制剂水解的m-AST同工酶活性.由于此方法采用蛋白水解反应破坏m-AST,因此测定方法可直接应用于生化自动分析仪.亦建立了一个适于日立7150分析仪的AST同工酶联合测定方法.其测定和计算出的m-AST同工酶批内CV为3.5%~7.9%;其结果(y)与AST同工酶电泳迁移率(x)相关.y=1.019x-0.489,r=0.996(n=30).测定了113名健康人m-AST和c-AST,其m-AST参考值范围1.64~9.64U/L,x±s=(5.641±2.013)U/L;c-AST参考值范围5.69~16.81U/L,x±s=(5.641±2.013)U/L.
1996, 23(1):92-92.
摘要:
1996, 23(1):93-93.
摘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24 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50231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