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23(6):483-487.
摘要:对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的原理和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这种技术可以直接原位、实时地跟踪生物学实验研究系统,而不需要附加参数如进行标记等手段,具有高敏感性,也可以连续监测吸附或解吸附过程,目前有关的应用涉及到生物学结合分析、动力学及亲和力测定、免疫识别研究、结构与活性研究和核酸研究等多个领域.
1996, 23(6):488-492.
摘要:原位PCR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一种崭新的技术,它结合了PCR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的优点.该文介绍了原位PCR技术的起源、发展及方法学,并简要描述了该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1996, 23(6):492-497.
摘要:复制起始调控是真核生物复制调控机制的重要环节,也是细胞生长调控的核心问题.对SV40病毒和酵母体系的研究为阐明真核生物的复制起始机制及其与细胞周期的关系提供了线索.目前,与DNA复制起始有关的多种蛋白质因子(如核蛋白P1,DNA单链结合蛋白,DNA聚合酶α,增殖细胞核抗原等)的作用机理逐渐明朗,周期依赖的调控特点得到了证实文章着重介绍了DNA复制起始在细胞周期中的两个调控点及各种周期蛋白在该点的作用,文中还涉及复制起始异常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1996, 23(6):497-500.
摘要:凋亡是细胞受一些生理或病理信号刺激时所发生的一种程序性死亡过程.近年来,有关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围绕凋亡细胞出现的典型的形态变化及生化改变,建立了一些检测分析凋亡细胞的方法.文章着重概述了流式细胞术(FCM)在细胞凋亡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NT法、TdT法及SBIP法等新方法的价值.
1996, 23(6):500-505.
摘要:用活细胞染色体DNA可与外源性DNA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性质,达到定点修饰改造染色体某基因的目的,此法称基因打靶.基因的同源重组是较普遍的生物现象,其分子机理尚未阐明,但活细胞内确有一酶系可使DNA的同源序列在细胞内发生重组,这一事实已无可争辨.此事实为基因打靶的理论基础.基因打靶技术操作的关键是建立一含筛选基因的重组载体,并有效地把它转入细胞核内.基因打靶命中的细胞可稳定遗传.基因打靶在改造生物品种,一些复杂生命现象(如发育的分子机制等)及临床理论研究均有广阔的前景.
1996, 23(6):509-513.
摘要:近年来,随着PCR技术方法学的逐步改进和完善,更加显示出它的实用性.这不仅扩大了其用武之地,也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文章着重介绍PCR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应用中的某些新进展,包括不需连接的克隆技术、随机引导/定位PCR、cDNA末端随机快速扩增、重组PCR和大引物PCR.
1996, 23(6):513-516.
摘要: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因其末端(端粒)的DNA不能完全复制而短缩,使细胞逐渐失去增殖能力而衰老.端粒酶可延长染色体末端DNA,端粒酶的活化使细胞无限增殖.85%左右的恶性肿瘤端粒酶表达阳性,生殖细胞和无限繁殖的细胞系中端粒酶表达也呈阳性.文章综述了端粒的构成和功能、端粒酶在端粒合成中的作用,介绍了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细胞恶变与端粒酶激活的关系,并论及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来治疗癌症的可能性.
1996, 23(6):517-520.
摘要:随机引物指非特异序列的寡聚核苷酸作为DNA合成过程中的引物, 是相对于特异引物的概念.90年代它与PCR技术结合衍生了几项新技术:采用不同长度随机引物进行DNA指纹分析而衍生出的RAPD、AP-PCR及DAF方法; 进行mRNA多态分析的“差异显示”; 以及rPCR, T-PCR等技术. 以RAPD为例介绍了随机引物PCR的技术特点及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996, 23(6):521-524.
摘要:概要综述近几年来植物胞间连丝相关蛋白(PAPs)与动物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s)的同源性、PAPS的定位、PAPS的磷酸化、以及PAPs的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展望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1996, 23(6):524-526.
摘要:叙述了新近纯化的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生物功能及其在鼠胚中的分布,着重介绍了该因子对损伤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及运动神经元促进存活、修复损伤及再生的活性.
1996, 23(6):527-531.
摘要:依据石英振子的晶体谐振频率是其表面沉积物的函数,建立了简便、特异、敏感性达100pg,并能对受检样品相对定量的核酸杂交检测新方法,即压电晶体式核酸探针传感器,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快速、敏感的频变信息作为核酸杂交的显示系统.
1996, 23(6):531-537.
摘要:用免疫亲和层析结合常规生化方法从人胸腺中纯化腺苷脱氨酶达电泳纯, 比活力14898U/mg, 得率34.15%.该酶分子质量为41.3ku, 约由38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 等电点为4.9, 最适温度37~40℃, 最适pH为7.0以腺苷或2-脱氧腺苷为底物, 其Km分别为83μmol/L和61μmol/L. 对氯汞苯甲酸能显著抑制酶活性, 二硫苏糖醇可使被抑制的活性得到部分恢复.
1996, 23(6):537-541.
摘要: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 Zn-SOD)表面的赖氨酸经化学修饰后, 酶的稳定性显著提高. 赖氨酸被修饰后, 酶的电荷结构遂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到酶分子电场. 使用FDPB方法(有限差分法求解Poission-Boltzman方程)计算了酶修饰前后的静电场变化, 以及对维持酶的结构稳定起重要作用的Cu, Zn配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Cu, Zn配位体的两级离解常数在酶修饰后分别约下降103, 106.
1996, 23(6):544-547.
摘要:动脉平滑肌细胞(SMC)是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的主要细胞, 它的增殖在As的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 在建立人主动脉SMC体外培养法的基础上, 通过 3H-TdR掺入实验观察了人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和相应的氧化修饰型脂蛋白对培养人SMC DMA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HDL对 3H-TdR掺入SMC DNA无影响(P>0.05); LDL和VLDL 3H-TdR掺入量明显增加(P<0.05);OX-LDL, OX-VLDL及OX-HDL均使 3H-TdR掺入DNA显著增加(P<0.01).结果表明,LDL和OX-LDL, OX-VLDL及OX-HDL均能刺激SMC DNA合成,促进SMC增殖.
1996, 23(6):548-551.
摘要:在含有一氧化氮合酶(NOS)底物左族精氨酸(L-Arg), 辅助因子还原性辅酶Ⅱ(NADPH)、四氢生物蝶呤(BH4)、黄素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以及Ca2+、钙调蛋白等溶液中加入大鼠脑组织匀浆离心上清液, 组成酶反应体系. 37℃温育80min, 应用N-(1-萘基)-乙二胺、对氨基苯磺酸的重氮、偶氮反应测定酶反应体系中一定时间内NO代谢产物NO-2浓度变化, 建立一种简便的NOS活性测定方法. 反应体系最佳pH为7.4, Km=0.1mmol/L, 体系内NO-2生成量与加入样品量之间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8). 此方法简单、方便、重复性好, 批内CV为3.69%, 批间CV为5.16%. 10只健康大鼠脑组织中NOS活性为(39.61±7.64)nmol/(min·g).
1996, 23(6):551-553.
摘要:对甲苯磺酰基精氨酸甲酯(TAME)是胰蛋白酶的专一性底物. TAME经胰蛋白酶水解释放出的对甲苯磺酰基精氨酸与活性测定混合物中的NaOH反应, 导致溶液pH值的下降. 以酚红为指示剂, 通过测定555nm处光吸收值的降低可以监测pH的变化. 在0.001~0.3μg的范围内, 胰蛋白酶含量与555nm处光吸收值的降低呈线性关系.
1996, 23(6):553-555.
摘要:报告检测H2O2/Fe2+所产生羟自由基的新方法. 羟自由基氧化反应后, 邻二氮菲-Fe2+的A536明显下降, 且△A536与邻二氮菲, FeSO4及H2O2呈量效关系, 随反应时间延长, △A536依幂函数规律上升. 此法试验结果表明, 甘露醇, 抗坏血酸及硫肥清除羟自由基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1996, 23(6):558-561.
摘要:考马斯亮蓝(CBB)显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主要缺点之一是线性关系差.通过研究显色液组分对线性关系的影响,发现显色液H+浓度是影响线性关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显色液配方来改善考马斯亮蓝蛋白质测定法的线性关系.
1996, 23(6):561-563.
摘要:改进了一种分析磷酸酶活性的终止酶反应方法.该方法通过在酶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酶反应终止液(1mol/L NaOH-0.2mol/L EDTA),从而使测定更简捷、精确.
1996, 23(6):564-567.
摘要:哺乳类细胞遭受紫外线(UV)和其他DNA损伤剂作用后短时间内出现的基因转录诱导称为UV反应.过去认为这种反应是DNA损伤的结果.但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少质疑,因而有必要在此讨论几个产生争议的主要问题,并对UV反应的触发机制及UV反应的功能作一些探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24 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50231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