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28(2):137-139.
摘要:视网膜上不同种类的神经细胞为秩序分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何能形成这种有秩序的空间分布对于眼睛和视网膜的发育至关重要.研究表明,眼睛和视网膜的发育与形成受多种基因的调控,不同的基因决定了视觉系统发育的不同结构.目前有报道认为,动物的眼睛在空间和时间上是由不同组织和不同分化的细胞镶嵌而形成的.
2001, 28(2):140-144.
摘要: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及其受体存在于许多动物的下丘脑和垂体中,而且在肾上腺、睾丸、卵巢、肝脏、肾脏、胰腺、松果腺、心脏、脊椎、神经节、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组织或系统中也存在,其中肾上腺含量最高.在这些组织或系统中,通过Ca2+、Na+、腺苷酸环化酶或磷酸肌醇等作用通路,PACAP发挥神经递质/调质、或神经营养因子等生物学功能.
2001, 28(2):145-147.
摘要:PH(pleckstrin homology)结构域与细胞方向感觉关系密切,目前已发现,PH结构域存在于60多种蛋白质中,这些蛋白质能与趋化细胞胞膜表面的相关结合位点结合,进而激发信号转导的下游事件.这种结合有以下特点:a.迅速而短暂;b.只与外界环境中两点间浓度梯度差相关,据此提出了“空间模式”;c.改变趋化剂的位置时,结合位点在胞膜上的分布也随之改变,由此提出了“时间模式”.深入而全面地探讨各种PH结构域及其结合位点在细胞方向感觉中的作用,对于细胞方向感觉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2001, 28(2):148-151.
摘要:DNA复制和转录有两种模型,一种是传统的滑动模型,复制和转录发生时参与反应的蛋白质沿DNA模板滑动.在另一种新提出的工厂模型中,固定在核结构上的蛋白质拉动模板来完成DNA的复制和转录.来自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的实验证据表明,新的工厂模型是生物活体细胞内真实的复制和转录模式.
2001, 28(2):152-155.
摘要:花生四烯乙醇胺(arachidonoylethanolamide, anandamide,ANA)是近年来确定的大麻素受体的内源性配基,它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子宫等部位,具有大麻的主要活性成分——Δ9-四氢大麻酚(Δ9-THC)的药理功能.ANA有两种受体,即脑型受体(CB1)和脾型受体(CB2),它们都是与GTP偶联的跨膜受体,是ANA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脂肪酸酰胺水解酶(fatty acid amide hydrolase,FAAH)是ANA特异性极高的水解酶,它可以迅速调节ANA在体内的含量,从而发挥特异的生理作用.
2001, 28(2):156-159.
摘要:DNA计算机是计算机科学和分子生物学互相结合、互相渗透而产生的新兴交叉研究领域.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DNA计算机是以编码的DNA序列为运算对象,通过分子生物学的运算操作以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DNA计算机的重要特点是信息容量的巨量性和密集性,和处理操作的高度并行性,通过强力搜索策略迅速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使其运算速度大大超过常规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介绍了DNA计算机的近期进展和工作原理及其分子生物学的运算操作过程.并对DNA计算机的未来发展前景及在生物信息学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2001, 28(2):164-167.
摘要:简要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直接定位于蛋白质水平,从整体、动态、定量的角度去研究基因的功能,是后基因组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恶性肿瘤是一种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从蛋白质整体水平上研究恶性肿瘤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发现恶性肿瘤特异性的标志物及其药物治疗的靶标.
2001, 28(2):168-171.
摘要:在能量代谢和自由基代谢中,线粒体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呼吸链电子漏途径,线粒体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并通过链式反应形成对机体有损伤作用的活性氧.通过呼吸链电子漏,氧化磷酸化解偶联,线粒体内膜产生通透性转变孔道(PTP)及Box-和/或PTP-介导的细胞色素c向胞质的转移等种种因素,线粒体参与一般抗氧化防御及细胞凋亡等重要生理过程的调控.在与线粒体相关的细胞凋亡中,活性氧的信号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2001, 28(2):172-175.
摘要:单羧酸转运泵(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MCT)是哺乳动物细胞中的重要跨膜蛋白,涉及细胞的多种功能,包括胞内pH值调节及乳酸跨膜转运等.目前,已克隆出至少8个MCT亚型的cDNA,构成了哺乳动物细胞离子转运泵的一个新基因家族.各亚型具有底物和抑制剂的特异性以及组织学分布的差异性.因此,研究MCT的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将可能为肿瘤等疾病诊治提供新的手段.
2001, 28(2):188-191.
摘要:研究辐射诱导的基因表达调控对于认识细胞对辐射损伤的应激反应有重要意义.在低剂量辐射诱导新基因RIG1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ion sequence tag,EST)片段的基础上,通过非克隆cDNA文库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技术获得了其3′末端.依据实验得到的这两段EST序列所提供的信息,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将RIG1基因初步定位在20号染色体.对20号染色体RIG1区基因组序列进行外显子扫描,发现预测的外显子正好与实验得到的EST相吻合.利用预测的外显子设计特异引物,成功地克隆了RIG1基因全长序列.同时,对20号染色体RIG1区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在RIG1基因的上游存在启动子区,从而确定了RIG1基因的基因组序列.因此,通过生物信息学辅助设计实验,快捷地定位及延伸了未知EST片段RIG1,基本完成了RIG1的全基因、基因组序列及染色体定位研究.
2001, 28(2):192-197.
摘要:根据文献报道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 activating polypeptide, PACAP)的氨基酸序列,推导出其核苷酸序列并设计成部分互补的6条寡核苷酸片段,利用DNA合成仪人工合成、纯化这6条寡核苷酸片段,通过片段退火、连接、克隆及测序鉴定获得了PACAP基因.将PACAP基因克隆至pGEX-4T-3质粒中转化BL21进行表达分析,融合蛋白约占细胞总蛋白的30%,其中部分为可溶性,部分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通过亲和层析纯化GST-PACAP融合蛋白,该蛋白质能促进PC12细胞轴突生长及脊髓神经元存活.
2001, 28(2):198-202.
摘要:通过DNA体外重组和转染技术, 将已构建好的含有p15基因全长的质粒pXJ-41-p15转染p15缺失的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经G418筛选出阳性单克隆,并经PCR、蛋白质印迹等检测,证明建立了p15稳定高表达的细胞模型.实验表明,经佛波酯(PMA)长期处理,实验组细胞中的p15表达水平进一步上升,同时观察到蛋白激酶C(PKC)活性下降,与对照组细胞相比p15高表达的细胞PKC活性及细胞生长均受到较强烈的抑制,并能引起约30%的实验组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细胞中Caspase3 P20亚基的水平上升.结果表明,CKI p15与PKC信号系统在调节细胞增殖、凋亡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它们的协同作用可能启动了细胞中与Caspase相关的凋亡通路,使细胞发生凋亡.
2001, 28(2):203-209.
摘要:为赋予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single chain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scu-PA, 尿激酶原)以抗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在scu-PA的kringle区118位Gly与119位Leu之间插入PRGDWR序列(insert mutant B,InB).利用甲醇酵母(Pichia pastoris)进行分泌表达,经金属离子螯合亲和层析与S强阳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纯蛋白.实验测定InB对人工合成底物S-2444的酰胺解活性为5 900 IU/mg,动力学常数为:Km,S-2444InB=56.8 μmol·L-1,kcat,S-2444InB=0.33 s-1;水解天然底物plasminogen的动力学常数为:Km,plgInB=0.397 μmol·L-1,kcat,plgInB=0.0164 s-1.InB激活plasminogen的反应在有fibrin存在条件下InB的活性为无fibrin条件下的46.3%.该突变体在体外激活plasminogen的活性与同一系统表达的野生型scu-PA基本相同.该突变体表现出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IC50=12.7 μmol·L-1,而野生型scu-PA无此功能.实验表明scu-PA的K区插入突变体InB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双功能溶栓分子.
2001, 28(2):210-213.
摘要:反应体系中存在的纤维蛋白(fibrin)对尿激酶(UK)、scu-PA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激活纤溶酶原(plasminogen)的反应有不同的作用:UK、t-PA激活plasminogen的反应可被反应体系中存在的fibrin所加强;fibrin对scu-PA激活plasminogen反应的动力学常数无明显影响;但对小分子质量scu-PA与单链抗体的嵌合分子激活plasminogen的反应起明显的抑制作用.为确定反应体系中存在的fibrin对scu-PA的K区插入突变体-InB激活plasminogen反应的影响,测定了在反应体系中存在fibrin的情况下的InB激活plasminogen反应的Kmfibrin以及kcatfibrin.Kmfibrin=4.2 μmol·L-1,远远大于无fibrin时的Km=0.379 μmol·L-1,说明有fibrin存在时突变体InB与天然底物plasminogen的亲和性降低了.kcatfibrin=0.107 s-1,也远远大于无fibrin时kcat=0.0165 s-1,说明有fibrin存在时突变体InB对plasminogen的反应活性增强了.原因可能是:与fibrin结合的plasminogen的构象发生了有利于被纤溶酶原激活剂水解的变化.
2001, 28(2):214-217.
摘要:利用免疫组化、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等方法, 对49例同一标本宫颈癌组织中p53蛋白、P53外显子7~8变异、HPV6、11、16、18-DNA进行检测,以探讨它们在宫颈癌形成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结果表明: a.P53基因外显子7~8突变率14.29%、p53蛋白阳性率48.98%、HPV-DNA阳性率87.76%.b.P53基因突变不一定伴有p53蛋白阳性,但P53基因突变而p53蛋白阴性的标本必是HPV-DNA阳性;91.67%的p53蛋白阳性标本具有HPV-DNA阳性.c.HPV16-DNA阳性率显著高于HPV6、11、18-DNA阳性率.证明:宫颈癌的发生主要与HPV16感染有关,其次是P53基因突变所致;p53蛋白阳性由HPV感染和/或P53基因突变所致.
2001, 28(2):218-221.
摘要:通过以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为配基的亲和层析,从蚯蚓(大平二号, 即赤子爱胜蚓)纯化出的纤溶酶是一组非均一的纤维蛋白水解酶.经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和制备电泳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12个单一组分. 这些组分的等电点(pI)按照它们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图谱上的顺序从4.0开始依次降低; SDS-PAGE证明, 除3、4外,其余组分均只含一种多肽链,分子质量在22~34 ku之间;用shiff试剂和酚-硫酸染色, 显示1、2、6.5和7是糖蛋白,其中7的糖含量最高; 以BAEE、Chromozym UK和Chromozym PL为底物测定,7的纤溶酶活性最高.
2001, 28(2):222-226.
摘要:用针对脂多糖保守表位的单抗2B4对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亲和筛选,通过噬菌体ELISA实验及脂多糖(LPS)竞争抑制实验鉴定阳性克隆.经三轮筛选后,与抗体结合的噬菌体得到明显富集,噬菌体ELISA结果显示,阳性率达80%.将其中12个阳性噬菌体克隆做鼠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LPS竞争抑制实验,抑制作用非常明显,有良好的剂量依赖关系,证明这12个克隆与LPS具相似表位.DNA测序并推导噬菌体展示肽的氨基酸序列为,GPPQWFFSQPQL(5/12,41.7%),LPQYFWNTATTA(3/12,25%),FPQNHWNVPWAT(2/12,16.6%),HSQSFWNAPLAM和AHPWTHGYFPPL(1/12,8.3%).实验结果表明,用2B4抗体筛选到的噬菌体短肽克隆可模拟保守表位,即脂多糖的模拟肽(位).
2001, 28(2):227-231.
摘要:比较了猪心线粒体FoF1-ATPase膜部分Fo的四种纯化方法.结果表明,用NaBr从亚线粒体除去FoF1-ATPase的水溶性部分F1-ATPase后,再以CHAPS增溶,并经蔗糖梯度离心,可获得高纯度的Fo.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表明,纯化的Fo含有b、OSCP(寡霉素敏感授予蛋白)、d、a、e、F6、IF1、A6L和c等9种亚基.用去污剂稀释法将纯化的Fo在脂质体上重建后,重建Fo表现较高的被动转运质子活性.这为在体外深入研究Fo的活性、构象与膜脂的关系,以及Fo与F1-ATPase的组装等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模型.
2001, 28(2):232-235.
摘要:以同步化的HeLa细胞为实验材料, 研究了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对HeLa细胞S期进程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理.通过TdR双阻断法, 获得了同步化的S期细胞, 3H-TdR掺入实验表明PKA抑制剂typeⅢ(80 mg/L)明显提高了S期3H-TdR的掺入水平, 提示了PKA在S期进程中起阻抑作用.进一步实验表明,在PKA抑制剂typeⅢ作用下胸苷激酶(TK)活性和PCNA蛋白水平均有所提高,同时明显促进了CyclinA蛋白的表达, 并抑制了周期负调因子p21蛋白的水平,但对CDK2表达几乎无影响.结果表明, PKA可通过作用于PCNA和引擎分子CyclinA的水平和通过影响p21的表达负调于S期进程. 这可能是PKA负调HeLa细胞S期进程的分子机理之一.
2001, 28(2):236-239.
摘要:为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hFKBP52,来筛选新型的促神经再生药物.采用半巢式、桥联PCR及亲和层析方法,从人胎脑cDNA文库中成功扩增出hFKBP52基因,在pET28a(+)中实现了高效、可溶性的融合表达,表达量约30%.重组的蛋白质经亲和纯化至电泳纯,纯化后的hFKBP52显示出肽基脯氨基顺反异构酶活性.表明原核表达的hFKBP52具有类似于其天然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
2001, 28(2):240-245.
摘要:为了探讨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的致瘤机制,对鼻咽癌中LMP1激活重要的核转录因子NF-κB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免疫共沉淀-蛋白质印迹在稳定表达LMP1的鼻咽癌细胞系HNE2-LMP1中证实LMP1与TRAF1,2,3结合形成免疫共沉淀复合物,进一步以野生型LMP1及其三种突变体的鼻咽癌细胞系LMP1(野生型,wt)、HNE2-LMP1 del187~351(CTAR1缺失型)、HNE2-LMP1(1~231)(CTAR2缺失型)、HNE2-LMP1(1~187)(羧基端胞浆区缺失型)、HNE2-pSG5(空白载体型)为材料,结合NF-κB报道基因质粒(pGL2-NF-κB-luc)的荧光素酶活性表达分析NF-κB的活性,证实:较之母细胞, 野生型LMP1活化NF-κB达13.8倍, LMP1(1~187)几乎不活化NF-κB,LMP1(1~231)活化NF-κB达4.9倍, LMP1(del187~351)活化NF-κB达9.1倍;TRAF1过表达升高LMP1(wt)及LMP1(1~231)介导的NF-κB活性,而对LMP1(del 187~351)活化NF-κB无影响;TRAF3过表达或TRAF3负显性突变体抑制LMP1(wt)及LMP1(1~231)介导的NF-κB活性,而不影响LMP1(del 187~351)活化NF-κB; TRAF2过表达升高LMP1(wt)、LMP1 (1~231)及LMP1(del 187~351)介导的NF-κB活性.这些结果表明:鼻咽癌中LMP1通过TRAF1、TRAF2或TRAF3调控NF-κB,TRAF1和TRAF3主要通过CTAR1发挥作用,TRAF2的作用主要是通过CTAR1和CTAR2介导的.
2001, 28(2):246-250.
摘要: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接近完成,蛋白质组(proteome)研究成为新的热点.其中高分辨率的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技术使对组织或细胞的整个蛋白质组的综合分析成为可能.近年来这一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特别是图像分析系统,算法更为先进,功能日益强大,操作也更简便,为大规模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工具.使用新一代的2D图像分析系统,对离体培养的雪旺氏细胞的蛋白质样品双向电泳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在图像扫描、点检测、背景消除、匹配、结果报告和数据分析各步中的技术问题,并报告了进行2D图像分析的体会.
2001, 28(2):251-255.
摘要:建立了一个测定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化学发光的改进体系,测试了某些抗氧化剂清除ONOO-的作用,其体系的组成和启动发光的程序如下:向pH 10.5碳酸缓冲液配的0.01 mol/L浓度NaN3溶液通O3 30 s,取其800 μl原位注入含有100 μl水配样品和100 μl的0.001 mol/L鲁米诺溶液中,启动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 CL),立即测定每6秒的脉冲数(CP6S),连续测定10~30次.根据实际需要,选其某一次的CL强度作为评判指标,对比抗氧化剂的活性.该发光体系灵敏、简便、且较稳定,最低可检测限为8.74 μmol/L的ONOO-量,线性范围为8.74~74.04 μmol/L.批内变异系数3.35%(n=10),批间变异系数5.52%(n=10).测得维生素C(Vit.C)、茶多酚(EGCG)、原花菁素、硫脲皆有抑制CL,即清除ONOO-的作用.
2001, 28(2):256-258.
摘要:采用常规PCR试剂和合成的接头和引物,其中MseⅠ引物为荧光标记物FAM标记,并对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程序进行了改进,优化了PCR反应和电泳条件,建立了一个新的、有效的反应体系,降低了实验费用,经比较实验结果与AFLP荧光标记试剂盒的实验效果一致.
2001, 28(2):259-262.
摘要:用CM-Cellulose-23柱层析分离纯化了615小鼠珠蛋白α链,测定其N端氨基酸残基为缬氨酸.615小鼠珠蛋白α链含有141个氨基酸残基,其中19个亮氨酸残基,10个组氨酸残基,9个缬氨酸残基,上述氨基酸残基的数目与文献中其亲本C57BL不同.用胰蛋白酶水解615小鼠珠蛋白α链,发现有不溶性的‘核心’和可溶性的酶解片段.其中一个酶解肽段从N端数第8位氨基酸残基发生了突变,由亲本的缬氨酸变为亮氨酸.
2001, 28(2):267-269.
摘要:以Sepharose 6B为原料,在强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活化,再与亚氨基二乙酸(IDA)的钠盐溶液反应,在活化好的胶颗粒表面接上很多手臂IDA;最后与硫酸镍溶液反应,使手臂IDA与Ni2+发生螯合反应,即得到固定化Ni2+亲和层析胶(Ni2+-IDA).采用原子吸收法及从大肠杆菌表达产物中纯化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hBLyS)等方法检测制备胶的理化指标和纯化蛋白质的性能.结果表明用此法制得的亲和胶与相应商品胶的性能完全一致,而成本却不到商品胶的十分之一.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24 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50231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