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29(4):503-505.
摘要:F-box蛋白是一类含有F-box基序(motif),在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过程中具有底物识别特性的蛋白质家族.这类蛋白质在细胞时相转换、信号传导、发育等多种生理过程中都具有重要功能.
2002, 29(4):506-509.
摘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途径对减数分裂有重要调节作用,p90rsk是迄今研究最清楚的MAPK下游靶分子,介导MAPK途径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的多种功能,包括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启动、MⅠ/MⅡ期转化和MⅡ期阻滞的维持等.p90rsk的磷酸化是MAPK激活的结果,而细胞退出减数分裂时,p90rsk的去磷酸化也发生在MAPK失活以后.介绍了在卵母细胞中p90rsk的研究进展.
2002, 29(4):510-513.
摘要:真核基因的转录激活具有协同性的特征,表现为多个转录调控位点的共同作用效果大于每个位点单独作用之和,受多个位点调控的基因转录呈S型曲线.多个激活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激活蛋白与各DNA位点的协同结合以及激活蛋白与转录机器的协同作用,三种途径都对协同性转录激活行为产生影响.协同性转录激活的本质是多个结合在调控位点上的激活蛋白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多位点的协同转录调控机制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多种调控过程和建立基因调控网络.
2002, 29(4):514-517.
摘要:膜联蛋白Ⅰ(annexin Ⅰ)是annexins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是结构相关钙离子依赖的磷脂结合蛋白.具有annexins超家族所共有的中心结构域和承担各自独特功能的N端结构域.通过调控细胞内磷脂囊泡的聚集、炎症反应和磷脂酶A2的活性而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等细胞重要的生命过程.
徐卉芳 , 张先恩 , 张用梅 , A.E.G.CASS
2002, 29(4):518-522.
摘要:体外定向进化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蛋白质改造新策略,可以在未知目标蛋白三维结构信息和作用机制的情况下,通过对编码基因的随机突变、重组和定向筛选,获得具有改进功能或全新功能的蛋白质,使几百万年的自然进化过程在短期内得以实现,因而是发现新的生物活性分子和反应途径的重要方法,已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2, 29(4):531-532.
摘要:辛纳毒蛋白是从香樟种子中分离的一种Ⅱ核糖体失活蛋白.最近,从香樟种子中还分离到另一种微型双链核糖体失活蛋白,命名为新丰毒蛋白.还原的新丰毒蛋白表现出与还原的辛纳毒蛋白同样的RNA N-糖苷酶和体外对抑制蛋白质翻译的活力.新丰毒蛋白的B链与辛纳毒蛋白的B链具有同样的分子质量和相同的N端10个氨基酸序列.它的A链N端10个氨基酸序列也与辛纳毒蛋白的A链完全一致,并且C端与辛纳毒蛋白的A链一样具有半胱氨酸,但是它的分子质量却只有辛纳毒蛋白A链的一半.RT-PCR和RNA印迹结果表明体内不存在新丰毒蛋白的mRNA.推测新丰毒蛋白是从辛纳毒蛋白通过蛋白质剪接而产生的,是一种研究蛋白质剪接的好材料.
2002, 29(4):533-537.
摘要:小鼠的核糖体蛋白RpL6启动子除了具有看家基因启动子的特点外,还含有多种转录因子的识别位点.如GATA序列1,γ干扰素核心序列,α干扰素应答序列2等,提示RpL6的表达可为细胞外因子所诱导.为了证实这一点,分别用促红细胞生成素、γ干扰素和α干扰素处理K562和Jurkat细胞,并用RNA印迹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检测了RpL6的mRNA水平和启动子活性.RNA印迹结果显示,在上述细胞因子作用下,RpL6的mRNA水平均有所提高.利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用含有不同细胞因子识别位点启动子序列的报告质粒转染Jurkat和K562细胞,比较了启动子在细胞因子诱导前后的转录激活活性.结果显示,细胞因子诱导后启动子活性明显升高,且与应答序列的存在与否有直接关系.这些结果表明,细胞因子对RpL6转录的提高,是通过作用于启动子上相应的识别位点提高启动子活性而实现的.
张亮 , 张岩 , 周一鸣 , 安爽 , 果德安 , 周玉祥 , 曾令文 , 程京
2002, 29(4):538-542.
摘要:微阵列DNA芯片技术可以并行分析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它为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高效技术平台.用9种已知和未知作用机理的抗真菌化合物处理酵母细胞,并得到酵母细胞的全基因表达谱,然后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作用机制类似的化合物具有相近的聚类关系.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酮康唑和克霉唑都是已知的作用机制类似的抗真菌药物.通过对基因表达谱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前一组和后一组分别被聚类在一起.另外已知澳洲茄胺抑制的是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合成,聚类分析表明它与酮康唑,克霉唑的聚类很靠近.对微阵列DNA芯片产生的基因表达谱进行聚类分析,由于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会被聚类在一起,因此根据未知药物和已知药物的聚类关系,可以了解未知药物的作用机制,这对于加速新药开发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2, 29(4):543-549.
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与实验验证的技术路线,成功地克隆了人类新基因C17orf32的cDNA(GenBank登记号:AY074907和TPA: BK000260),发现C17orf32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ORF,31~657 bp)cDNA(627 bp)与人类假定基因LOC124919 ORF(25~807 bp)的25~651位只有一个碱基不同.经RT-PCR验证并cDNA测序、人类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的BLAST检索和基因组成规律分析三方面的结果,均支持C17orf32的序列,而不支持LOC124919的编码序列.C17orf32基因组序列全长4.610 kb,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cDNA序列全长1 679 bp, ORF横跨全部6个外显子.该基因ORF翻译起始处符合Kozak规则,ORF起始码上游同一相位有终止码,ORF后有2个加尾信号和PolyA尾.C17orf32基因的成功克隆表明,NCBI GENOME Annotation Project在2001年12月预测的人类假定蛋白XP-058865编码基因LOC124919的模式参考序列XM-058865中存在偏差,即在C17orf32基因cDNA的406与407位碱基之间错误插入一个碱基G, 从而导致在插入位点后,ORF编码125位氨基酸以后蛋白质序列的改变,出现260个氨基酸的多肽.因此,应慎重看待计算机注释的人类基因组编码序列.建立的技术路线有助于发现更多新的人类功能基因.
2002, 29(4):550-555.
摘要:在研究胰岛素(Ins)、地塞米松(Dex)和甲基异丁基黄嘌呤(Mix)对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PAI-1基因表达的影响基础上,为进一步探讨Ins、Dex调控PAI-1基因转录表达的调控机制,应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含萤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和PAI-1启动子不同长度片段的嵌合质粒,转染3T3-L1前脂肪细胞并测定报告基因荧光素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小鼠PAI-1基因起动子-690至-850碱基序列之间有一个Dex的正调控元件.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发现:Dex顺式元件位于PAI-1启动子的-750至-770碱基序列.其组成为:5′ GGTAACCTCTGTTCTCAT 3′.同时还发现在PAI-1启动子的-720至-740碱基序列中,存在一个C/EBPs的结合元件5′CCAAT3′并用凝胶电泳迁移实验对这些元件进行了鉴定.表明Dex正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C/EBPα一起与各自的顺式元件结合来促进PAI-1基因的表达.
杨静 , 邓锡云 , 唐敏 , 吴尚辉 , 顾焕华 , 易薇 , 曹亚
2002, 29(4):556-561.
摘要:利用已建立的原代人胚鼻咽上皮细胞和Tet-on-LMP1系统等良好的实验模型,采用荧光酶报道基因分析法和端粒酶TRAP-ELISA技术,分别检测EB病毒潜伏蛋白1(LMP1)诱导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和端粒酶活性,从LMP1介导NFκB信号传导途径角度,探讨LMP1诱导端粒酶表达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LMP1可诱导鼻咽上皮细胞表达端粒酶活性,将LMP1羧基端胞浆区突变后,可同时下调NFκB活性和端粒酶活性.在Doxycycline诱导LMP1表达状态下,NFκB反式激活活性增强,同时端粒酶活性升高;进一步应用硫代磷酸化修饰的反义NFκB p65寡脱氧核苷酸和IκBα的显性负性突变体分别阻断NFκB活性,可降低由LMP1诱导的端粒酶活性.因此,NFκB作为LMP1信号传导途径上的枢纽,可能介导了LMP1对端粒酶的表达调控.
胡智 , 曾亮 , 陶永光 , 唐发清 , 王海 , 罗非君 , 易薇 , 曹亚
2002, 29(4):562-566.
摘要:为了探讨在鼻咽癌细胞中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MP1)激活c-Jun氨基端激酶(JNK)信号途径的分子机制,利用可调控表达LMP1的鼻咽癌细胞系L7,蛋白质印迹检测,发现LMP1能够促进JNK的活化;利用稳定表达LMP1的鼻咽癌细胞系HNE2-LMP1及其三种突变体HNE2-LMP1ΔCTAR1、HNE2-LMP1ΔCTAR2、HNE2-LMP1ΔCTAR1,2及LMP1阴性的HNE2为材料,采用蛋白质印迹和报告基因法分析JNK和活化蛋白1(AP1)活化情况,结果显示HNE2-LMP1和HNE2-LMP1ΔCTAR1中磷酸化JNK蛋白表达量和AP1活性都无显著差异,而与HNE2-LMP1ΔCTAR2、HNE2-LMP1ΔCTAR1,2、阴性对照HNE2及空白载体转染细胞的JNK蛋白表达和AP1活性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比较转染TRAF、TRADD显性负性突变体鼻咽癌细胞系HNE2-LMP1中磷酸化的JNK量和AP1活性,结果显示:TRAF-DN和TRADD-DN的导入使活化的JNK蛋白和AP-1活性显著降低,二者间无显著差异,提示TRAF和TRADD可能参与了LMP1对JNK和AP-1的活化.以上结果提示在鼻咽癌细胞系中LMP1功能结构域CTAR2通过结合TRAF/TRADD激活JNK从而活化重要的转录因子AP1.
罗非君 , 胡智 , 曾亮 , 唐发清 , 顾焕华 , 唐敏 , 曹亚
2002, 29(4):567-571.
摘要:探讨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激活激活蛋白1(AP1),和核转录因子(NF-κB)在鼻咽癌细胞SUNE-1及亚细胞株恶性演进中的作用.运用报告基因法和凝胶电泳迁移率法(EMSA)分析AP1和NF-κB反式激活活性和DNA结合活性,蛋白质印迹检测蛋白质表达;裸鼠致瘤实验结合组织制片研究瘤细胞的成瘤和转移能力. 结果显示恶性程度不同的SUNE-1亚细胞株的反式激活活性、DNA结合活性、LMP1蛋白表达及c-Jun氨基端激酶(JNK)活性均存在明显差异,且与细胞恶性程度正相关.这些结果提示LMP1活化AP1和NF-κB的信号通路参与了鼻咽癌细胞SUNE-1的恶性演进过程.
张志超 , 胡学军 , 包永明 , 杨青 , 张红梅 , 安利佳
2002, 29(4):572-575.
摘要:以健康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来源,以偶联BSA的乙型肝炎病毒PreS1肽体外免疫.分别从免疫和未经免疫的淋巴细胞提取RNA,扩增抗体基因,构建大容量天然单链抗体(scFv)噬菌体展示文库和体外免疫scFv抗体库.以PreS1肽进行3轮淘选后,抗原抗体反应结果显示,从免疫库中获得了亲和力10-7~10-8 M的抗乙型肝炎病毒PreS1的单链抗体,高于天然库的结果(10-6~10-7 M).测序结果表明两株抗体均为人抗体.为基因工程抗体用于临床治疗乙型肝炎奠定基础.同时证明淋巴细胞体外免疫方法构建的免疫抗体库优于大容量天然抗体库.
2002, 29(4):576-582.
摘要:构建编码HBV包膜-核心蛋白融合基因的DNA疫苗pSC、pSS1S2C和编码HBV包膜蛋白或核心蛋白基因的DNA疫苗pHBs、pHBc,分别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检测小鼠的血清抗体、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比较融合基因DNA疫苗与单基因DNA疫苗诱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发现融合基因DNA疫苗诱生抗体的效率明显不及单基因DNA疫苗,但其能诱导更强、更持久的细胞免疫应答,表明HBV包膜-核心蛋白融合基因DNA疫苗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能比单基因DNA疫苗更为有效.
2002, 29(4):583-587.
摘要: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用直方图、混沌表示灰度图、距离差异度和信息熵差异度四种方法,研究了拟南芥、线虫、果蝇的DNA内含子、基因间隔区DNA、外显子三种区域的核苷酸短序列组分及组分复杂度.结果表明:a.不同基因组之间,不管基因数目多少,用4种方法得到的外显子部分其组分复杂度都比较接近,而非编码区部分的组分复杂度却很大.这一点定量地说明了物种之间的复杂程度,主要不体现在编码区部分,而体现在非编码区部分.b.同一基因组中,内含子的核苷酸短序列组分复杂度都是相似的,外显子和intergenic DNA部分的组分复杂度也是相似的.c.内含子和intergenic DNA在转录、剪切、二级结构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在核苷酸短序列组分上的差异却很小,说明内含子和intergenic DNA在转录、剪切、二级结构上的不同并不通过核苷酸短序列组分来进行限制.
2002, 29(4):592-596.
摘要:发现野生型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SpltNPV)DNA转染SL-1细胞能诱导细胞凋亡.SpltNPV-DNA转染其同源细胞系斜纹夜蛾核SL-1细胞6 h后,光镜下即可见细胞膜表面突出或形成小泡,细胞碎裂成凋亡小体,18 h后,细胞100%碎裂成凋亡小体.DAPI荧光染色显示感染细胞核渐呈半月形,直至碎裂被凋亡小体包裹.被转染的SL-1细胞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呈典型梯形谱带.野生型SpltNPV病毒粒子感染的SL-1细胞既无多角体的出现,也无凋亡现象的发生.
孟宪敏 , 吴小兵 , 米立国 , 伍志坚 , 赵秀文 , 刘冬青 , 丁金凤
2002, 29(4):597-603.
摘要:为探讨双基因共表达对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分别构建了含反义凝血酶受体(ATR)或/和p21单、双基因及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腺病毒伴随病毒(AAV)载体.上述载体经脂质体介导转染BHK-21细胞, G418筛选获得整合有外源基因的细胞株.克隆形成过程中显示单、双基因转染后细胞增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克隆形成速度减慢,细胞形态改变,且双基因的作用明显大于单基因.以绿色荧光出现说明报告基因得到表达后,又以DNA印迹证实ATR和p21单、双基因已整合于细胞基因组中,并维持了凝血酶受体(TR)基因的反义位置.半定量RT-PCR证实TR基因表达降低,p21基因表达升高,ATR和p21(AP)双基因得到了共表达.以具有可提供复制和包装功能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rHSV-rc/ΔU12分别感染载有不同基因的BHK细胞株,包装产生重组AAV(rAAV)病毒, 并经点杂交法测定其滴度(每毫升病毒液中所含病毒颗粒数).rAAV/AP中ATR与p21的病毒颗粒数分别为1.02×1013/ml和1.08×1013/ml, 单基因rAAV/ATR的滴度为6.54×1012/ml,rAAV/P21为1.06×1013/ml,为进一步的体内外实验奠定了物质基础.
李红 , 王孟薇 , 王刚石 , 陈润生 , 凌伦奖 , 王金华
2002, 29(4):604-609.
摘要:利用差异显示PCR技术获得的一条在胃癌和正常组织有差异表达的表达序列标签(EST)-W123(GenBank登录号为AF150631),通过与GenBank的dbest库进行电子杂交,选取了与其同源度高的若干EST,在它们共有的保守序列设计了用于扩增的寡聚核苷酸引物,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PCR(RACE)技术得到了7条带有polyA尾的3′EST,进行序列分析后,发现它们均是代表新基因或不同剪接体的EST,且具有共同的保守序列,已登录GenBank.采用RNA印迹对目的序列进行初步鉴定,并进行了这些基因的组织分布分析.RACE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相结合,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有助于疾病相关基因的克隆.
徐义辉 , 梁国栋 , 孙兆军 , 陈飞 , 付士红 , 柴玉波 , 侯云德
2002, 29(4):610-614.
摘要:从我国特有的双胸蚓属(Lumbricus bimastus)蚯蚓体内提取到一种有纤维蛋白平板溶解活性的蛋白质,采用聚偏二氟乙烯膜(PVDF)微量测序法测得蛋白质的N端氨基酸序列,依此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获得其对应cDNA.该cDNA全长888 bp,1~726位核苷酸对应读码框架(ORF),编码含242个氨基酸的成熟肽.终止子(TAG)位于cDNA的727~729位,其余核苷酸序列为3′端非编码区.成熟肽命名为蚯蚓纤溶酶PV242.蛋白质预测得知蛋白质等电点为4.33,含组氨酸(His44)及丝氨酸 (Ser191)两个活性位点;蛋白质由两个结构域组成,表面有活性裂隙;该蛋白质属丝氨酸蛋白酶超家族胰蛋白酶类.经国际基因库等多种查询比较未见PV242基因的报道,为首次发现的新基因,在国际基因库的输入号为GenBank AF109648.随后构建了pTrxFUS-PV242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GI724中获得融合蛋白TrxA/PV242的可溶性表达,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表达蛋白,融合蛋白有纤维平板溶解活性.
2002, 29(4):615-620.
摘要:用星形孢菌素(STS)诱导NG108-15细胞和HeLa细胞凋亡,观察他克林和双他克林是否具有抗凋亡作用.相差显微镜和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细胞及胞核形态;噻唑蓝(MTT)测定分析细胞损伤状况;DNA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凋亡特征性梯带;蛋白质印迹分析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经0.1 mmol/L他克林预处理后,由STS诱导的NG108-15细胞凋亡受到明显抑制.双他克林预处理无保护作用.蛋白质印迹分析表明他克林可显著抑制Bax的表达,同时还可促进Bcl-2的表达.他克林和双他克林预处理对STS诱导的HeLa细胞损伤无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为:a.他克林对STS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与其AChE抑制作用似乎没有明显关联.b.他克林对STS损伤的保护作用有细胞选择性.
朱元贵 , 陈晓春 , 陈丽敏 , 方芳 , 周宜灿 , 赵朝辉
2002, 29(4):621-624.
摘要: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翻译法和DNA凝胶电泳观察多巴胺(DA)对PC1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并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胞浆细胞色素c、Bcl-2和Bax蛋白以及活化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水平. 结果表明, 在DA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过程中, 可见PC12细胞中活化型caspase-3蛋白表达, 胞浆中细胞色素c水平明显增高, 同时Bcl-2蛋白水平下降, 而Bax蛋白水平明显增加. 环孢菌素A预处理对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3激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对Bcl-2和Bax蛋白影响不明显. 结果提示, Bcl-2和Bax蛋白、细胞色素c以及caspase-3可能参与DA诱导PC12细胞凋亡, 线粒体细胞色素c向胞浆释放可能是其中的中心环节.
2002, 29(4):625-630.
摘要:肿瘤的生长、转移与血管形成密切相关,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将抗血管形成的因子导入体内是目前肿瘤生物治疗研究的重要策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阻断VEGF与相应受体的结合成为抗血管形成的重要靶点.通过RT-PCR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克隆了VEGF受体Flt-1的信号肽及胞外Ⅰ~Ⅳ区cDNA,即可溶性sFlt-1的cDNA片段.利用Ad-Easy体系, 在细菌BJ5183中同源重组后,转染包装细胞293,成功包装出重组flt-1腺病毒,利用它可有效地感染低分化胃黏液腺癌细胞株MGC803.经RT-PCR,免疫沉淀及免疫印迹等不同方法检测表明,被感染细胞能表达并分泌Flt-1的胞外区蛋白,为后续进行抗肿瘤血管形成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聂新民 , 张必成 , 向娟娟 , 朱诗国 , 周鸣 , 董利 , 余鹰 , 李小玲 , 李桂源
2002, 29(4):631-634.
摘要:BRD7基因是一个鼻咽癌侯选抑瘤基因,为了构建BRD7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使其在大肠杆菌得到表达,设计了带有SalⅠ,NotⅠ酶切位点的引物,以已构建好的质粒pGEM-T Easy/BRD7为模板,用PCR扩增出BRD7基因的完整阅读框架,并用SalⅠ,NotⅠ酶切PCR产物和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然后用T4 DNA连接酶将其连接,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GEX-4T-2/BRD7,经双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表达载体构建正确.重组表达质粒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Jm105后用IPTG诱导,成功表达了一分子质量约为90 ku的融合蛋白;37℃诱导4 h后,SDS-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后,经扫描分析该融合蛋白产量占菌体蛋白总量28.48%, 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证实了该融合蛋白的表达获得成功.这为BRD7基因的蛋白纯化及抗体制备,进一步开展其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2, 29(4):635-639.
摘要: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的高特异性和双酶底物循环的高灵敏度,建立了ELISA-双酶底物循环扩增检测法.用传统ELISA测定纯化tau蛋白和阿尔茨海默病异常磷酸化tau蛋白的范围值分别为1~32 ng和0.2~10 ng,而此法的测定范围值分别为0.75~200 pg和0.5~50 pg,比传统ELISA的灵敏度分别提高1 300倍和400倍,可测定范围值亦分别扩大了8.5倍和2倍.可准确测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样品中的微量tau蛋白和异常磷酸化tau蛋白,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新技术.
丁亚平 , 陈立炎 , 张文 , 曹恒杰 , 倪世明 , 周枚芬 , 梁好 , 凌志光 , 耿永尧 , 王升启
2002, 29(4):640-644.
摘要:建立一种用蛋白质微阵列法可同时检测血清中艾滋病毒(HIV), 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螺旋体(TP)抗体的方法.将基因工程HIV、HCV和TP 3种融合抗原共价结合于固相载体玻片上,制成蛋白质微阵列,血清样本经稀释、加样、孵育、洗涤后,加上Cy3荧光标记二抗,洗涤,激光共聚扫描,将获得的图片用Bio-discover公司的Imagene专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所获数据在经过自行编写的软件,根据Cutoff值自动生成判断结果.用此蛋白质微阵列系统检测了400例阴性血清,确定了Cutoff值,检测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研究所的HIV, HCV和TP 3种参比品,并与3种ELISA试剂盒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蛋白质微阵列的艾滋病毒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均为100%(20/20); 丙型肝炎病毒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均为95%(38/40).梅毒螺旋体参比品阳性符合率为100%(10/10),阴性符合率为100%(20/20),蛋白质微阵列与三种ELISA试剂检测国家HIV、TP、HCV参比品(共150份血清样本),结果具有高度的符合率.
2002, 29(4):645-650.
摘要:利用稀释法、凝胶过滤、脲浓度梯度凝胶过滤3种方法研究了抗肿瘤血管抗体功能片段VH/κ的体外复性.通过考察复性液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比例、精氨酸浓度、pH值、洗脱速度、变性液中蛋白质浓度、凝胶过滤脲梯度长度等因素,发展了脲梯度凝胶过滤柱复性VH/κ的方法.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稀释法和柱复性法相比,脲梯度法复性获得的VH/κ的活性回收率和相对亲和力均有显著提高.
2002, 29(4):651-654.
摘要:采用分离胶中加入0.25%明胶作为底物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光系统Ⅱ颗粒及其1 mol/L NaCl抽提液中存在的蛋白酶进行了分离、活性检测和部分性质分析.在PSⅡ颗粒的1 mol/L NaCl抽提液中检测到有6条酶带存在,分子质量分别为34、37、50、54、58和68 ku.初步分析了还原剂、离子强度等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此方法分离与检测同步,具有灵敏度高、方便等优点.
郭泽坤 , 郭继彤 , 安志兴 , 张涌 , 柴玉波 , 陈南春 , 陈苏民
2002, 29(4):655-658.
摘要:用10对山羊微卫星DNA多态性引物对2只体细胞克隆济宁青山羊、青山羊供体细胞、受体奶山羊母羊以及具有亲缘关系的3只对照济宁青山羊进行微卫星DNA分析.结果表明有5对山羊微卫星DNA多态性引物,即SR-CRSP1, SR-CRSP5, SR-CRSP6, SR-CRSP7和SR-CRSP24,扩增产物有明显的多态性.扩增产物经过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银染,结果2只体细胞克隆山羊的微卫星DNA指纹与供体细胞完全相同,而且不同于其受体母亲也不同于其他所有同品种不同个体的对照青山羊.证明体细胞克隆山羊基因组来源于供体细胞.
沈雁 , 刘锡麟 , 唐毅 , 钟灿灿 , 梁佩红 , 李斯明
2002, 29(4):659-662.
摘要:利用3种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大鼠肾上皮细胞,人胎肺成纤维细胞,人成纤维细胞)的活细胞线粒体脱氢酶在电子偶联剂硫酸酚嗪甲酯(phenazine methosulfate, PMS)的协同作用下,还原四氮唑复合物(XTT)形成可溶性的棕黄色甲簪(formazan)产物,测定细胞甲簪的生成量来反映细胞的生长与活性状态,并与传统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作比较.结果表明,XTT方法直接测定水溶性的甲簪产物,敏感度高于MTT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准确的优点,为成纤维细胞的研究建立了新的检测方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24 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50231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