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微型述评
    • 海马神经元的瞬间外向钾电流

      2007, 34(4):337-342.

      摘要 (3779) HTML (0) PDF 0.00 Byte (5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瞬间外向钾电流 (IA) 具有快速激活和失活等特征,是动作电位复极化早期外向钾离子电流的主要成分,广泛分布在海马神经元,树突处尤为突出. 该电流通过减慢去极化速度和延缓动作电位的产生等作用,调节突触的输入和动作电位的反向传播,从而在信号整合及突触可塑性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很多人类疾病,如癫痫性疾病等,和海马神经元的IA电流有关.

    • >综述与专论
    • 干扰RNA的非靶免疫副作用及其siRNA序列设计与化学修饰

      2007, 34(4):343-347.

      摘要 (4449) HTML (36) PDF 0.00 Byte (8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siRNA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已经成为基因功能研究和开展疾病治疗的有用工具. 近年发现,siRNA在哺乳动物体内可激活天然免疫系统,诱导干扰素等炎症因子的分泌,并且可非特异性抑制某些非靶基因的表达,有可能极大限制RNA干扰技术的应用.进行高效特异性siRNA的设计和修饰,以保持或者增强siRNA的特异性靶基因沉默作用,又消除siRNA对机体的非靶免疫副作用,成为使siRNA安全有效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关键.

    • CD4+T细胞的新亚型:Th17细胞及其生物效应

      2007, 34(4):348-353.

      摘要 (4608) HTML (45) PDF 0.00 Byte (8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辅助性T细胞通常分为Th1型和Th2型. 20余年来,该分类方法形成了理解CD4+T细胞免疫生物学、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调节理论的框架. 近来研究发现,机体存在一种新型的不同于1型和2型的CD4+效应T细胞——辅助性17细胞(T help 17,Th17),该细胞是由天然T细胞前体分化而来,具有独立的分化和发育调节机制,并特异性地产生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 效应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这将对深入研究机体免疫调节、免疫病理和机体防御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就这种新型的辅助性T细胞的产生、发育分化机制和免疫调节效应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研究快报
    • L1CAM胞内区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2007, 34(4):354-358.

      摘要 (3575) HTML (32) PDF 0.00 Byte (5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L1细胞粘附分子 (L1 cell adhesion molecular,L1CAM) 属于神经细胞粘附分子,是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Ⅰ型跨膜糖蛋白. L1主要在神经系统中表达,参与神经系统发育,学习记忆等重要过程作用. L1的胞内区可能参与信号转导,对于L1的功能非常重要,为探讨L1胞内区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以L1胞内区为诱饵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在人脑cDNA文库中筛选其结合蛋白,挑选阳性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和同源检索,阳性克隆编码几个不同的蛋白质,其中一个候选蛋白为PAX6转录因子. 为进一步验证L1胞内区和PAX6的相互作用,克隆其基因到表达质粒共转染COS-7细胞,免疫共沉淀证实了L1胞内区和PAX6的相互作用,提示L1胞内区可能参与转录调节,为深入探讨其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

    • >研究报告
    • Tet调控STGC3基因表达的CNE2细胞系裸鼠成瘤实验性研究

      2007, 34(4):359-365.

      摘要 (5585) HTML (32) PDF 0.00 Byte (8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STGC3基因是一个新近克隆的肿瘤相关基因,前期的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TGC3基因在CNE2鼻咽癌细胞系高表达,可明显抑制CNE2的生长增殖. 采用Tet/pTRE-STGC3/CNE2细胞系接种于裸鼠皮下,以强力霉素(Dox)诱导STGC3基因高表达,观测STGC3基因高表达对CNE2裸鼠体内成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运用RT-PCR、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分析瘤组织中STGC3基因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瘤组织内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 研究结果显示,STGC3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Dox诱导STGC3基因在Tet/pTRE-STGC3/CNE2细胞系高表达,Tet/pTRE-STGC3/CNE2细胞系裸鼠体内成瘤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瘤成瘤时间晚、生长慢、肿块小、细胞凋亡率高, Bax蛋白表达增强,Bcl-2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1). 此体内实验研究结果与前期体外实验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STGC3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 LPLUNC1基因对鼻咽癌细胞HNE1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

      2007, 34(4):366-374.

      摘要 (3819) HTML (10) PDF 0.00 Byte (15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LPLUNC1在正常的鼻咽组织及人胚鼻咽组织中高表达,而在71%的鼻咽癌中表达下调或缺失,是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基因. 通过研究LPLUNC1基因对鼻咽癌细胞系HNE1的影响,进一步确定其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将LPLUNC1基因全长cDNA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通过脂质体介导稳定转染入LPLUNC1低表达鼻咽癌细胞系HNE1中,通过RT-PCR及RNA印迹筛选LPLUNC1高表达的细胞株,并利用细胞生长曲线、MTT、BrdU掺入、流式细胞仪检测、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及裸鼠成瘤等实验,研究了LPLUNC1对鼻咽癌细胞系HNE1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结果发现,稳定转染LPLUNC1的HNE1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在MTT与 BrdU掺入实验发现LPLUNC1可明显地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并且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也发现,LPLUNC1基因可明显延缓HNE1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使G0/G1期细胞增多而S期细胞相对减少. 进一步通过软琼脂集落形成及裸鼠成瘤实验发现,LPLUNC1稳定转染后的HNE1细胞集落形成率与集落的大小均小于空白载体细胞,同时能明显地抑制HNE1细胞的体外成瘤. 结果表明,LPLUNC1基因能明显抑制鼻咽癌细胞HNE1的生长增殖,是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候选抑瘤基因之一.

    • MUC1及其C端活性片段突变体具有抑制肿瘤的活性

      2007, 34(4):375-381.

      摘要 (3870) HTML (7) PDF 0.00 Byte (31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MUC1蛋白翻译后成为一条多肽链,它很快在内质网被切割成2个亚基,形成稳定的异源二聚体. Cys-Gln-Cys (CQC) 3个氨基酸位于MUC1 C端亚基跨膜结构域与胞内结构域的连接处. 研究发现,MUC1 C端的CQCRRK结构域突变成AQARRK或使其缺失,突变体的致瘤性明显降低. 表明:通过突变CQC→AQA来阻碍与C端亚基相关的二聚体化,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途径.

    • 氨基酸序列突变对TFPI生物半衰期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2007, 34(4):382-388.

      摘要 (4218) HTML (212) PDF 0.00 Byte (4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个别氨基酸突变的研究,获得了保持良好生物活性的长半衰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 (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 重组蛋白的有效途径. 采用定点诱变和基因重组技术,首先在TFPI cDNA特定位点形成一个位点的沉默突变,以提高TFPI在毕赤酵母细胞内的表达量,此cDNA称为mTFPI. 在此基础上,通过系列位点突变,形成3个羧基端突变体:m0TFPI、m1TFPI和m2TFPI. 将上述4种TFPI cDNA与表达质粒pPic9连接,转染大肠杆菌,通过PCR和DNA测序确认重组质粒,转染酵母细胞GS115,甲醇诱导表达重组蛋白. 采用层析方法纯化TFPI重组蛋白,用 125I标记重组蛋白,静脉注射给药,比较四者在SD大鼠体内血浆代谢清除速度. 用底物显色法测定重组蛋白抑制凝血因子Xa(Fxa)的活性,比较各株TFPI重组蛋白突变体在体内、体外对FXa的抑制作用及肝素对各株TFPI重组蛋白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相比野生型TFPI重组蛋(mTFPI)而言,3株羧基端突变体m0TFPI、m1TFPI、m2TFPI在SD大鼠体内血浆代谢清除时间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其生物代谢半衰期分别是mTFPI的1.5倍、1.9倍和大于2倍,与m-TFPI相比,3个rTFPI突变体在体内、体外抑制FXa的作用无明显减弱,与肝素的结合能力及协同能力也无明显减弱. 结果表明,m0TFPI、m1TFPI和m2TFPI在生物半衰期得到明显延长的同时,仍保持良好的抑制Fxa的生物活性.

    • 人源microRNA分子表达库的构建

      2007, 34(4):389-394.

      摘要 (4033) HTML (20) PDF 0.00 Byte (4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microRNA (miRNA) 是一类长度为22 nt左右的单链非编码小RNA分子,通过与靶mRNA分子结合而沉默其表达. 目前, 虽然在多种生物中发现了大量的miRNA,但对它们的功能还知之甚少. 为了深入研究miRNA的功能,构建了一个包括170多种人源miRNA表达载体的miRNA分子表达库,并对部分表达载体采用RNA印迹及双荧光素酶分析技术进行验证. 实验证明:这些miRNA表达载体在HEK-293细胞内可以高水平表达miRNA前体和成熟的miRNA,并且能抑制含有相应靶位点的报告基因的表达. 这些结果表明:该miRNA表达库可以表达功能miRNA,并可用于miRNA功能的筛选和研究.

    • hhLIM与actin相互作用依赖其C端LIM结构域

      2007, 34(4):395-400.

      摘要 (3862) HTML (2) PDF 0.00 Byte (5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hhLIM是LIM蛋白家族成员之一,该蛋白质含有两个LIM结构域,在基因表达调节、细胞骨架组构及细胞肥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hhLIM不同LIM结构域的突变体,探讨其两个LIM结构域在与actin相互结合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GST-pull down 和 hhLIM及其突变体与actin细胞定位关系的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C端的LIM结构域2是hhLIM与actin结合所必需的,该结构域中的两个Cys置换为Ser后可使hhLIM结合actin的功能完全丧失,N端的LIM结构域1突变使hhLIM结合actin的能力下降. F-actin交联实验结果显示,hhLIM通过LIM结构域2与actin直接结合并起到交联F-actin的作用. 结果表明,LIM结构域2在hhLIM与actin相互作用及调节actin细胞骨架组构中起决定性作用.

    • 应用线性硅电极阵列检测海马场电位和单细胞动作电位

      2007, 34(4):401-407.

      摘要 (5887) HTML (52) PDF 0.00 Byte (7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硅材料微电极阵列发展迅速,为研究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时空特性提供了理想的手段. 考察了线性硅材料微电极阵列在神经细胞电位检测中的稳定性,以及对于单细胞动作电位检测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在麻醉大鼠海马CA1区场电位记录中,上下移动记录微电极200 μm,对于正向和反向诱发电位的记录几乎没有影响,说明,线性微电极阵列对于神经细胞的损伤很小,检测性能稳定. 电极阵列上处于细胞胞体层的测量点可以有效地记录到CA1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发放,同一记录点上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数个不同神经细胞的发放电位. 实验结果显示了硅电极阵列操作简便、检测信号稳定和获取信息多等特点,对于开展微电极阵列应用研究的工作人员具有借鉴作用.

    •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突变体的设计及活性分析

      2007, 34(4):408-411.

      摘要 (4390) HTML (46) PDF 0.00 Byte (3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系统模建了CNTFRα的三维结构,并对CNTF与CNTFRα结合的关键部位进行分析,同时综合了同源比较的结果及CNTF分子自身的特点,设计了2个CNTF的突变体A和B. 表达纯化后得到目的蛋白,TF-1细胞增殖实验的结果表明,2个突变体蛋白的比活性均达到106 U/mg的水平,且A的活性大于B的活性. 上述结果初步表明设计的合理性,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 PPARδ启动子克隆及活性分析

      2007, 34(4):412-417.

      摘要 (3812) HTML (0) PDF 0.00 Byte (7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过氧化物酶体活化的受体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 α、δ、γ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它们是配体调节的转录因子,在脂类代谢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PPARδ在骨骼肌中的表达分别要比PPARα和PPARγ高10倍和50倍,它的活化将导致骨骼肌细胞中有氧代谢相关的基因表达升高. 为研究PPARδ在骨骼肌中的表达调节,克隆了PPARδ基因5′侧翼区2 kb的DNA片段,体外实验证明该片段可以启动GFP表达. 然后通过不同的限制酶消化获得不同长度的PPARδ启动子,经启动子活性实验分析发现,转录起始位点5′侧翼区上游179 bp的片段就具有启动子活性. 通过在线工具对2 kb启动子上潜在的转录因子和结合位点进行分析,发现有4个肌细胞增强因子2 (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MEF2)潜在的结合位点,在MEF2A共转染实验中,发现随着MEF2A浓度升高,2 kb的PPARδ启动子转录活性增强,表明MEF2A确实能提高PPARδ启动子活性. 上述结果为研究PPARδ在肌肉中的表达调节和功能提供了依据.

    • 裂解性复制诱导产生可视化重组Epstein Barr病毒

      2007, 34(4):418-424.

      摘要 (3726) HTML (4) PDF 0.00 Byte (4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在病毒的整个基因组中研究基因的功能,分析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含有整个野生型EB病毒 (EBV) 基因组的BAC-EBV质粒 (p2089),首先被转染EBV阴性的HEK293细胞,经潮霉素筛选建立了HEK293/p2089稳定细胞系. 再构建pcDNA3.1(+)/BZLF1和pcDNA3.1(+)/BALF4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至HEK293/p2089细胞内,诱导EBV裂解性复制产生可视化的重组EBV颗粒. 重组EBV颗粒感染Raji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和流式细胞仪记数GFP阳性细胞,根据这些“绿色Raji单位”确定病毒的滴度. 在国内首次建立这种以细菌人工染色体 (BAC) 为基础的EBV感染性克隆技术,将允许对EB病毒基因组中任何基因的任何遗传修饰,为在整个基因组中对EB病毒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对EBV与其相关的肿瘤如鼻咽癌发生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新的技术平台.

    • SelS高表达保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免于H2O2诱导的细胞损伤

      2007, 34(4):425-430.

      摘要 (3409) HTML (84) PDF 0.00 Byte (3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以下方法探讨SelS在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和作用:将SelS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LNCX2,RT-PCR、XhoⅠ/ClaⅠ双酶切以及DNA序列分析验证目的基因;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pLNCX2-SelS或pLNCX2转染至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细胞),RT-PCR检测重组基因SelS的表达;MTT方法检测转染后过氧化氢(H2O2)对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暴露于H2O2中不同转染组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 结果表明: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LNCX2-SelS;转染后重组SelS mRNA表达水平是内源性水平的1.76倍;H2O2对ECV304细胞损伤后,高表达SelS组细胞活性增强、H2O2诱导产生的丙二醛减少. 上述结果表明,高表达SelS可保护内皮细胞免于H2O2诱导的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抗氧化有关.

    • 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听皮层神经元特征频率的可塑性

      2007, 34(4):431-438.

      摘要 (3544) HTML (17) PDF 0.00 Byte (3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常规电生理学技术,以神经元的特征频率和频率调谐曲线为指标,分别在生后2、3、4、5、6和8周龄SD大鼠上,研究生后发育过程中,听皮层神经元特征频率的可塑性. 结果表明,在给予条件刺激频率和神经元特征频率相差1.0 kHz范围内,条件刺激都可诱导各年龄组神经元特征频率向频率调谐曲线的低频端、高频端或调谐曲线的两端相应的偏移. 特征频率偏移的概率与年龄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征频率偏移的比例下降,而不偏移的比例则上升. 随着年龄增长,那些Q10-dB值大和频率调谐曲线对称指数大于零的神经元,特征频率偏移到频率调谐曲线高频端的比例增加更为明显 (P < 0.01). 诱导特征频率完全偏移的时程和特征频率恢复的时程也与动物的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诱导和恢复时程都明显延长(P < 0.05). 结果提示,大鼠听皮层神经元特征频率的可塑性与生后年龄相关,为深入研究中枢神经元功能活动可塑性的机制提供了重要实验资料.

    • 肼对蓝膜的影响

      2007, 34(4):439-442.

      摘要 (3768) HTML (35) PDF 0.00 Byte (5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动力学光谱法研究了无水肼对蓝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水肼可以使蓝膜转化为紫膜,同时光循环也得到恢复,但是光循环中间体M412的衰减加快,这与金属阳离子加入到蓝膜溶液中时的现象是完全不同的(这个过程中M412的衰减是减慢的). 同时研究了pH和温度对无水肼与蓝膜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在无水肼加入到蓝膜溶液中时,重组反应的灵敏度是pH和温度依赖的. 在pH 4.8到pH 2之间,灵敏度随酸性的增加而降低. 在20~40℃之间,无水肼与蓝膜溶液的反应灵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最新一期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