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与专论
    • 神经生长因子启动哮喘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失衡

      2008, 35(3):241-245.

      摘要 (3871) HTML (27) PDF 0.00 Byte (4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对神经生长、分化起到营养作用的肽类,其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被认为是连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桥梁,作用机制可能如下:a.神经生长因子引起气道神经解剖结构和功能变化,促进气道神经末梢合成和释放递质,有助于气道重构的形成;b.神经生长因子能够增强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的表达,促进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在气道聚集,诱导其释放炎症介质,改变免疫应答平衡状态;c.神经生长因子可能启动肾上腺髓质细胞冗余性,使其向神经细胞转变,导致髓质细胞内分泌功能削弱,使肾上腺素合成、释放和再摄取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循环中肾上腺素达不到维持气道舒张状态所需水平.

    • 大规模高通量方法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2008, 35(3):246-254.

      摘要 (4286) HTML (0) PDF 0.00 Byte (8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阐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关系成为蛋白质研究的又一热点,促进了相关技术的不断产生、发展和完善.其中涉及到诸多大规模高通量的方法,如双杂交系统、噬菌体展示、质谱、蛋白质芯片以及生物信息学等,这为系统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视点,有望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且适用范围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各方法的实验结果互为补充.现拟就这些大规模高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自然杀伤细胞受体及其配体表达的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

      2008, 35(3):255-260.

      摘要 (4432) HTML (32) PDF 0.00 Byte (10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受体及其配体在NK细胞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中起重要作用.NK细胞功能的发挥取决于NK细胞受体及其配体的表达水平和其所传递信号的综合.病毒、肿瘤和热休克等刺激可以通过激活相应的转录调节因子,提高启动子活性而上调NKG2家族受体及其配体的表达,而启动子区DNA的甲基化状态、组蛋白的乙酰化和甲基化等表观遗传调控,在NK细胞受体及其配体的表达方面亦起重要作用,并决定NK细胞受体的克隆性分布.深入探讨NK细胞受体及其配体的表达调控机制,将为提高NK细胞抗肿瘤和抗感染疗效提供新的策略.

    • Obestatin与GPR39受体的最新研究进展

      2008, 35(3):261-267.

      摘要 (3618) HTML (0) PDF 0.00 Byte (8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肥胖抑制素(obestat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与食欲刺激素有关的多肽(ghrelin-associated peptide,GAP),可以结合孤儿G蛋白GPR39受体,抑制摄食、胃肠功能和体重的增加,被认为是食欲刺激激素(ghrelin)的生物学拮抗剂或阴阳活性多肽.但最新研究认为,obestatin不能与GPR39受体特异性结合,也不能改变ghrelin所诱导的生物学效应.鉴于上述不同的研究报道,就其相关研究成果作一概述.

    • >研究报告
    • 利用受体漂白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研究β-分泌酶在活细胞内的二聚化

      2008, 35(3):268-273.

      摘要 (3841) HTML (28) PDF 0.00 Byte (7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β淀粉样肽(Aβ)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内的产生、聚集和沉积是AD的一个固有病理特征,也被普遍认为是AD的重要发病机理之一.β-分泌酶(BACE)对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裂解是Aβ产生的关键步骤,β-分泌酶抑制剂是AD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对BACE结构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受体漂白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首次在活细胞内研究BACE的二聚化结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分别构建了青色荧光蛋白(CFP)和黄色荧光蛋白(YFP)标记的全长BACE(BACE-FL)和BACE活性部分(BACE-NT),应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受体漂白FRET技术研究了BACE-FL和BACE-NT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它们在活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实验结果表明:a.BACE-FL在内质网至细胞膜均有表达,主要分布在高尔基体、细胞膜和内体等细胞器中,而BACE-NT则被滞留在内质网里.b.BACE-NT是单体结构,而BACE-FL在活细胞内则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证明,BACE的跨膜序列和C端对BACE的转运和定位具有重要作用,其二聚体结构由这些序列决定,而不由其活性位点决定.

    • PITX2 R62H突变导致角膜环状皮样瘤的分子基础

      2008, 35(3):274-282.

      摘要 (4459) HTML (46) PDF 0.00 Byte (5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角膜环状皮样瘤(RDC)是一种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角膜良性肿瘤,前期研究证明,PITX2基因的G185A突变(R62H)是导致RDC发生的原因.为了进一步探讨R62H导致RDC的分子基础,将PITX2构建至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后纯化融合蛋白进行EMSA实验,显示R62H与DNA的结合能力并未明显下降.筛选稳定表达PITX2 WT和R62H的HeLa细胞克隆,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用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来检测细胞克隆的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稳定表达PITX2 R62H的HeLa细胞的增殖活性低于PITX2 WT,且β-catenin和CyclinD1的mRNA水平均比PITX2 WT明显下降.由此推测,R62H突变使Wnt/β-catenin→PITX2信号途径发生改变,促使基因表达异常,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和角膜环状皮样瘤的形成.

    • 拟南芥抗凋亡突变体fbr136的分离鉴定与分析

      2008, 35(3):283-289.

      摘要 (3942) HTML (17) PDF 0.00 Byte (4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以及防御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Fumonisin B1 (FB1) 是一种真菌毒素,是鞘脂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神经酰胺合酶 (ceramide synthase) 的竞争性抑制剂.FB1在动植物细胞中均能够诱导PCD.为了探索植物PCD的机制,通过筛选拟南芥抗FB1的突变体,分离鉴定了11个fumonisin B1 resistant (fbr) 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这些突变体分别是由9个相同或者不同的遗传座位突变造成的.对其中一个代表性的突变体fbr136进行了详细的表型分析和初步遗传定位.fbr136对其他PCD诱导剂,例如H2O2或paraquat也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或耐受性,而且在fbr136突变体中FB1不能正常诱导PR1基因的表达,说明fbr136突变体PCD的发生可能受到阻碍.硝基四唑(Nitroblue tetrazolium,NBT) 染色表明,FB1 处理fbr136突变体后产生和积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比野生型植物显著降低,暗示其抗凋亡表型可能与活性氧的产生有关.推测FBR136可能是FB1在诱导PCD过程中,从鞘脂含量变化到活性氧积累变化这一途径的一个重要的调控因子.fbr136被定位于染色体Ⅲ上,与以往鉴定的抗FB1突变基因的定位都不同,因此,FBR136可能是FB1诱导PCD信号途径中的一个新基因.

    • 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2008, 35(3):290-296.

      摘要 (3597) HTML (1) PDF 0.00 Byte (4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应激可造成海马神经细胞丢失、树突萎缩等损伤,但有关其损伤机制仍有很多问题不甚明了.为了寻找应激致海马损伤相关的重要蛋白质、从蛋白质水平揭示应激致海马损伤的分子机制,应用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分离对照组和束缚应激组大鼠海马组织总蛋白质,图像分析检测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数据库检索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并采用半定量的RT-PCR在mRNA水平验证2-DE结果.得到了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对照和束缚应激大鼠海马2-DE图谱,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了14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中的11个蛋白质,大多数差异蛋白的功能涉及能量代谢、信号传递等过程.研究结果为揭示应激致海马损伤的机制、提高机体的应激适应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 静态单轴拉伸应变刺激对细胞有丝分裂方向的影响

      2008, 35(3):297-303.

      摘要 (3832) HTML (8) PDF 0.00 Byte (5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力学刺激对细胞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如何对细胞分化及组织形态的发生产生影响是一个尚未完全阐明的问题.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胚胎发育、组织器官形态形成和损伤组织的修复再生等特性密切相关,例如,细胞的有丝分裂方向就是影响细胞极性分化,乃至组织形态发生的因素之一.那么,力学刺激是否通过改变细胞有丝分裂方向从而影响细胞的分裂分化呢? 以小鼠成骨细胞系MC3T3为模型,探讨了静态单轴拉伸应变刺激对细胞形态、应力纤维排布方向和有丝分裂方向的影响.结果显示,在4%及8%静态单轴拉伸应变条件下,48 h之内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呈梭状,长轴沿应变方向排列,细胞骨架微丝呈束状平行排列,方向与应变方向相关.统计学分析表明,4%应变刺激48 h后、8%应变6 h后、8%应变12 h后、8%应变24 h后,及8%应变48 h后,分别有49%,43%,54%,54%,和62%的细胞应力纤维排列方向与单轴拉伸应变方向的夹角在30°以内,以及50%,48%,56%, 53%和62%的细胞有丝分裂方向与单轴应变方向夹角在30°以内.统计学分析表明,细胞形态、应力纤维排布及有丝分裂方向与拉伸方向相关,且应力纤维排列方向和有丝分裂方向之间呈现高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拉伸刺激48 h后表现很明显,由此推测,存在力学刺激影响细胞形态及细胞应力纤维排布方向,控制有丝分裂方向的机制.

    • 四倍体补偿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

      2008, 35(3):304-311.

      摘要 (4578) HTML (4) PDF 0.00 Byte (1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常规基因剔除小鼠的获得主要是利用ES细胞的全能性先获得嵌合体小鼠,再利用ES细胞的生殖系传递能力,通过嵌合体与野生型小鼠的交配获得杂合子小鼠.而四倍体补偿技术则可绕过嵌合体小鼠阶段,直接获得基因修饰杂合子小鼠.利用电融合技术和Piezoelectric microinjection显微注射技术建立了四倍体补偿技术,小鼠四倍体胚胎的获得率(电融合率)为(93.01±1.37)%,经体外培养囊胚形成率为(82.49±2.08)%.通过显微注射方法将2种129品系小鼠来源的ES细胞(CJ7和SCR012)注射到四倍体囊胚腔中,获得了完全ES细胞来源的小鼠,ES鼠的获得率分别为2.7%和8.3%.经微卫星DNA检测,成体小鼠的10个被检测组织均为129小鼠来源的.同时,也利用基因修饰的ES细胞进行了研究,获得了2种基因修饰的完全ES细胞来源的杂合子小鼠,部分小鼠具有繁殖能力,经繁育已获得了纯合子,其中凝血因子Ⅷ基因敲除小鼠获得了预期的血友病小鼠表型.上述结果说明四倍体补偿技术可应用于基因修饰小鼠的制备.

    • 2006~2007年流行流感病毒减毒疫苗株的构建

      2008, 35(3):312-319.

      摘要 (3902) HTML (62) PDF 0.00 Byte (5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冷适应、温度敏感、减毒的A/Ann Arbor/6/60 (H2N2)流感病毒株作为骨架病毒,对其6个内部基因片段进行了全基因合成,同时人工引入5个氨基酸突变(PB1-391E, 581G, 661T, PB2-265S, NP-34G).HA和NA来源于2006~2007当年流行株A/New Caledonia/20/99 (H1N1).8个基因片段通过与改造后的转录载体pAD3000连接,构建8个基因的拯救载体,经测序获得序列准确的拯救质粒:pMDV-A-PB2、pMDV-A-PB1、pMDV-A-PA、pMDV-A-NP、pMDV-A-M、pMDV-A-NS、pMDV-A-HA、pMDV-A-NA.6质粒与当年流行株的表面基因HA和NA进行“6+2”组合的病毒拯救,8个重组质粒共转染COS-1 细胞,成功拯救出了具有血凝性的冷适应减毒的重组A型人流感病毒.鸡胚尿囊液中重组病毒的血凝效价为1∶29~1∶210.构建的A/AA/6/60 6个内部基因的病毒骨架拯救系统,为深入研究冷适应减毒人流感病毒的基因功能和新型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 不同碘摄入水平对小鼠甲状腺组织Ⅰ型脱碘酶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

      2008, 35(3):320-326.

      摘要 (4197) HTML (369) PDF 0.00 Byte (5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功能与碘摄入水平有密切的关系,甲状腺功能主要是通过其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来实现的.脱碘反应是调节甲状腺激素生物活性的重要方式,不同碘营养状态下甲状腺组织Ⅰ型脱碘酶(D1)基因表达及活性的变化是甲状腺功能调节的重要机制.在成功建立碘缺乏与不同程度碘过量的Babl/c小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甲状腺组织D1 mRNA表达水平,同时以125I-rT3作为底物,结合离子交换层析技术测定甲状腺D1活性,此外,应用竞争结合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甲状腺组织激素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碘缺乏时,D1 mRNA表达和D1活性均显著升高,甲状腺组织内T3与T4水平均显著降低,但T3 / T4明显升高;碘过量可明显抑制D1 mRNA表达,但对D1活性并无显著影响,甲状腺组织内T3 / T4有所下降.上述结果提示,甲状腺Ⅰ型脱碘酶在甲状腺功能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碘缺乏时D1 mRNA表达及活性的上调可促进T4向T3的转化,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而过量碘对D1基因表达的抑制可防止过多的T3对机体的损伤,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 siRNA沉默G6PD表达对人皮肤黑色素瘤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

      2008, 35(3):327-334.

      摘要 (3741) HTML (47) PDF 0.00 Byte (14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表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临床表型及治疗和预后有关.为阐明G6PD与肿瘤的关系及其机理,针对人G6PD基因设计3条siRNA和一条无关序列,再据每一序列,合成两条互补并含siRNA正反义链的DNA,退火后与含GFP的载体pRNAT-U6.2/Lenti连接,转染人皮肤黑色素瘤A375细胞,Real-time PCR筛选有效的一条siRNA,经病毒颗粒包装和病毒生产并感染A375细胞,G418筛选后,挑取单个阳性克隆放大培养,Western blotting检测siRNA干扰G6PD效率为88.83%,构建成G6PD缺陷型A375稳转细胞(A375-G6PDΔ).与野生型A375细胞(A375-WT)比较,A375-G6PDΔ的G6PD活性仅为21.53%,细胞倍增时间延长,增殖被抑制,克隆形成率降低25% (P < 0.05),凋亡细胞数增加2.86倍(P < 0.01),SPF增加33.8 %(P < 0.05),PI增加59.7 %(P < 0.01),G0/G1期下降27.7 % (P < 0.01),凋亡相关蛋白P53下降54.7%(P < 0.01)、Caspase-3增加2.2倍(P < 0.01) 和Bcl-2降低21.7% (P > 0.05),提示,G6PD缺陷可能通过下调P53蛋白表达和上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G2/M期向G0/G1期转换的进程,促进A375的凋亡,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MBL与Raji细胞结合特性的研究

      2008, 35(3):335-340.

      摘要 (3607) HTML (0) PDF 0.00 Byte (4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作为关键的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分子已得到共识,但其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是否发挥作用目前尚不清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MBL能否与Raji、THP1/CD14、Jurkat和红细胞结合,并采用流式细胞术着重研究其与Raji细胞结合特性.结果显示:MBL以浓度依赖方式结合Raji、THP1/CD14、Jurkat细胞,红细胞则否.MBL与Raji细胞结合是Ca2+依赖的,且能被甘露糖、葡萄糖、N-乙酰葡糖胺所抑制;C1q或抗C1qR单克隆抗体能部分抑制MBL与Raji细胞结合;重组人MBL-CRD蛋白或MBL-CLR蛋白均能抑制MBL与Raji细胞结合,两者联合应用则可完全阻断这种结合.研究资料表明,B淋巴细胞系Raji细胞表达Ca2+依赖性、糖敏感的MBL受体,包括对CLR特异和CRD特异的两种受体,前者为MBL和C1q的共同受体.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显示,高浓度MBL (10~50mg/L)对Raji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提示MBL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分子,不仅发挥天然免疫功能,而且可能在调节获得性免疫应答中起一定作用.

    •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蛋白结构域Ⅲ的抗原表位鉴定与功能研究

      2008, 35(3):341-348.

      摘要 (4106) HTML (72) PDF 0.00 Byte (10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虫媒病毒.表面囊膜蛋白(E蛋白)是该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E蛋白在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融合,决定病毒的血凝活性、细胞嗜性以及决定病毒毒力和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E蛋白结构域Ⅲ(EⅢ)是诱导中和抗体的重要区域.为确定乙型脑炎EⅢ的抗原表位,实验首先克隆了JEV疫苗株SA14-14-2的EⅢ区域,并用pGEX-6P-1载体进行融合表达,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该融合蛋白能被抗JEV血清识别.为了进一步对该结构域进行抗原表位作图,设计了14个覆盖该区域且部分重叠的短肽.将各短肽与GST进行融合表达与纯化.短肽融合蛋白经JEV阳性血清免疫印迹和ELISA免疫反应性扫描分析,结果鉴定出,E39( 305TEKFSFAKNPVDTGHG320)、E45-1( 355VTVNPFVATSSA366)、E48-1( 377PFGDSYIV384)和E49( 385VGRGDKQINHHWHKAG400) 4个线性抗原表位.分别将4个抗原表位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各抗原表位单因子血清,结果经体外病毒中和试验表明,E39为具有病毒中和活性的抗原表位.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分析JEV E蛋白结构与功能以及诊断试剂和表位疫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工作基础.

    • 肺鳞癌患者与健康人血清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2008, 35(3):349-355.

      摘要 (4481) HTML (42) PDF 0.00 Byte (4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肺鳞癌的血清标志物,采用二维凝胶电泳(2-DE)技术分离Ⅰ期肺鳞癌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蛋白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识别差异蛋白质点,电喷雾串联质谱(ESI-Q-TOF MS/MS)鉴定差异蛋白,然后应用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差异蛋白——结合珠蛋白-2(haptoglobin-2, HP-2)在肺鳞癌患者血清和健康人血清以及肺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建立了肺鳞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的2-DE图谱,图像分析软件识别了10个差异蛋白质点,质谱鉴定了4种差异蛋白;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HP-2在肺鳞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 < 0.05),但其表达水平与肺鳞癌的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P-2在肺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P < 0.05).研究结果提示:HP-2是候选的肺鳞癌血清分子标志物,血清中HP-2水平对肺鳞癌诊断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肺鳞癌组织中HP-2表达上调可能是患者血清中HP-2表达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