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7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要文短评
    • 海马——探索认知功能细胞分子机制的重要模型

      2010, 37(11):1157-1158.

      摘要 (5128) HTML (85) PDF 0.00 Byte (6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哺乳动物脑中的海马结构被发现已经有几个世纪了,而初步确定其功能却是近几十年神经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目前普遍认为海马是与记忆密切相关的,并把海马作为揭示学习记忆等认知过程细胞分子基础的重要模型.就近年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上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了评论.

    • 关注学科前沿,促进学术交流——站在新起点的2009年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10, 37(11):1159-1164.

      摘要 (4944) HTML (128) PDF 0.00 Byte (4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科学》杂志英文版生命科学辑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在2009年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贯彻“关注学科前沿,促进学术交流”的编辑出版方针,刊发了5个前沿学科专题,包括基因组学研究,非编码RNA与RNA组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表观遗传学,干细胞——从分子病理到临床应用,发表了近200篇学术论文,使刊物从形式到内容都展现了一个新的水平.以此为标志,刊物正站在一个前进的新起点,以全新的态势开始其发展的新里程.就此对已发表的一些重要学术论文作一简要回顾和评述.

    • >综述与专论
    • 假基因研究进展

      2010, 37(11):1165-1174.

      摘要 (4558) HTML (2) PDF 0.00 Byte (9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假基因是功能基因的缺陷拷贝,它在序列结构上与功能基因非常相似,但已丧失了正常的蛋白质编码功能.假基因曾被认为是一类典型的非编码“垃圾DNA”,而如今人们发现假基因在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组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假基因的起源、序列结构特征、假基因的识别、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分子进化规律,以及假基因功能等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 跨膜蛋白16A:钙激活氯通道的最新进展

      2010, 37(11):1175-1181.

      摘要 (4702) HTML (21) PDF 0.00 Byte (8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钙激活氯离子通道(calcium-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s,CaCCs)介导了众多生理过程,包括跨上皮离子与液体分泌、心肌和神经兴奋、感觉传导、平滑肌收缩和受精过程等,但目前对于其分子基础等重要问题尚未研究清楚.综述了最新报道的CaCCs分子基础跨膜蛋白16A(TMEM16A)的发现过程、基因结构和功能、离子通道电生理特性、相关病理与药理功能的一些热点问题,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LASP-1研究进展

      2010, 37(11):1182-1187.

      摘要 (4594) HTML (4) PDF 0.00 Byte (5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LASP-1(LIM and SH3 protein 1)最初是由乳腺癌转移性淋巴结cDNA文库中筛选克隆得到,含有LIM和SH3两个结构域.LASP-1在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和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还证实LASP-1是抑癌基因p53的靶蛋白.目前的研究均表明LASP-1是一种新的肿瘤转移蛋白.

    • 功能磁共振和脑电神经成像技术与大脑刺激相结合的研究进展

      2010, 37(11):1188-1194.

      摘要 (4683) HTML (10) PDF 0.00 Byte (8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对神经机制问题阐述水平的迅速提高,所应用的神经成像技术、方法及各种工具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是神经成像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大脑直接刺激与神经成像技术同步记录方法的发展.经颅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同步技术(TMS-fMRI)和经颅磁刺激-脑电技术(TMS-EEG)能为研究大脑网络的功能和有效连通性提供技术手段,该技术在多种认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为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神经信息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对人脑的研究开启了多条通道,更加有利于深入地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

    • >研究快报
    • 甲醛诱导Tau蛋白形成“孔道样”聚集结构

      2010, 37(11):1195-1203.

      摘要 (5351) HTML (161) PDF 0.00 Byte (5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尽管Lin等(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就蛋白构象病中细胞死亡的机制提出了“非特异性淀粉样离子通道”(aspecific amyloid ion channels)学说,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神经Tau蛋白能形成“孔道样”聚集结构,也未寻找到可以导致蛋白质形成“孔道样”聚集结构的诱导剂.依据本实验室提出的“散发性老年痴呆发生发展中的内源性甲醛慢性损伤”假说,采用一定浓度的甲醛与Tau蛋白进行温育,观察到甲醛可以明显诱导Tau蛋白分子聚集并形成淀粉样沉积物,同时也观察到了Tau蛋白“孔道样”聚集结构.上述结果为探索甲醛诱导Tau蛋白错误折叠形成的产物导致细胞代谢障碍和死亡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研究报告
    • 吸烟对肺组织D4-GDI表达的影响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010, 37(11):1204-1211.

      摘要 (3509) HTML (11) PDF 0.00 Byte (4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吸烟是导致COPD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然而,吸烟导致COPD的机制及COPD的遗传易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具有高效和信息含量丰富的特点,为COPD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被认为在COPD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运用二维凝胶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不吸烟者、非COPD吸烟者和吸烟COPD患者的肺组织进行蛋白质组比较,共鉴定出24种表达差异蛋白.研究发现,非COPD吸烟者肺组织ρ-GDP解离抑制因子2(D4-GDI)表达水平为不吸烟者的1.7倍,吸烟COPD患者肺组织D4-GDI表达水平接近非COPD吸烟者的2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ting检测对肺组织D4-GDI表达水平进行验证,获得了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相一致的结果.结果首次说明:吸烟能够导致肺组织D4-GDI表达水平升高,D4-GDI参与了COPD的发病机制而且可能与COPD易感性相关.

    • 来源于西梅的(R)-醇腈酶促立体选择性转氰合成(R)-酮醇腈

      2010, 37(11):1212-1216.

      摘要 (3656) HTML (50) PDF 0.00 Byte (3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水/有机溶剂双相反应体系中,研究了来源于西梅的(R)-醇腈酶催化酮与丙酮醇腈合成(R)-酮醇腈的立体选择性转氰反应.系统探讨了不同酶源、酶粉颗粒大小、底物浓度、两底物配比、酶浓度和底物结构对转氰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西梅醇腈酶能高效催化三甲基硅酮与丙酮醇腈的立体选择性转氰.酶粉颗粒大小以直径0.3~0.45 mm为优,底物浓度以21 mmol/L左右为佳,底物丙酮醇腈与三甲基硅酮摩尔浓度比以2∶1为宜,酶浓度以60.9 g/L左右为好.西梅醇腈酶对3, 3-二甲基-2-丁酮几乎没有催化活性,而对其硅结构类似物三甲基硅酮却具有非常高的立体选择性和催化活性,在上述优化反应条件下反应24 h的底物转化率和产物光学纯度均高达99%以上,表明底物中的硅原子对西梅醇腈酶的催化活性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 Xenopus tropicalis 免疫球蛋白轻链重组多样性的研究

      2010, 37(11):1217-1224.

      摘要 (3852) HTML (0) PDF 0.00 Byte (5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热带爪蟾(Xenopus tropicalis)是两栖类动物免疫球蛋白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其免疫球蛋白轻链的类型和基因结构已经研究清楚,3种轻链类型分别为:ρ、σ和typeⅢ.通过克隆测序,并对3种轻链重组cDNA克隆的VJ基因片段的连接方式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表达的3种轻链中,仅有少量的N和P核苷酸的插入.σ轻链基因的体细胞VJ重组主要依靠微同源重组.而在ρ和typeⅢ 轻链中这种方式不是主要的,ρ和typeⅢ轻链或是通过VJ基因片段的直接连接或是部分删除后连接.研究结果为研究免疫球蛋白轻链多样性产生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酸性区3融合重链促进基于蛋白质内含子的双载体B域缺失型凝血因子Ⅷ转基因表达

      2010, 37(11):1225-1231.

      摘要 (3924) HTML (6) PDF 0.00 Byte (4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最近的研究表明,蛋白质内含子(intein)介导的B区缺失型凝血因子Ⅷ (BDD-FⅧ)的轻链和重链剪接可顺式促进后者的分泌,而且剪接反应在细胞内、外均可发生.为进一步提高基于蛋白质内含子的双载体转BDD-FⅧ基因的功效,将具有促进重链分泌作用的位于Pro1640~Ser1690的酸性区3(acidic region-3,AR-3)引入重链,检验对蛋白质内含子剪接的BDD-FⅧ蛋白分泌和活性的影响.用融合蛋白内含子的附加ar-3重链(HCAR3IntN)基因和轻链(IntCLC)基因共转染培养的HEK293细胞,分别用ELISA和Coatest法定量分析分泌至培养上清中剪接BDD-FⅧ蛋白量和生物活性,并用免疫印迹观察了细胞内的BDD-FⅧ剪接.结果显示,共转HCAR3IntNIntCLC基因细胞,分泌至上清的剪接BDD-FⅧ蛋白量和活性分别为(173±26) μg/L和(1.31±0.15) U/ml,明显高于未添加ar-3的蛋白质内含子融合重链(HCIntN)与轻链(IntCLC)基因共转染细胞[(102±12) μg/L和(0.79±0.09) U/ml],提示AR-3对蛋白质内含子剪接的BDD-FⅧ蛋白分泌和活性有明显改善作用.而且,分别转HCAR3IntNIntCLC基因细胞混合培养后的上清中,亦检测到剪接的BDD-FⅧ蛋白和活性[(35±7) μg/L和(0.28±0.08) U/ml],表明蛋白质内含子可进行不依赖细胞机制的蛋白质剪接.另外,转基因细胞总蛋白呈现明显的可与FⅧ多克隆抗体进行反应的剪接BDD-FⅧ蛋白条带,直观地反映细胞内BDD-FⅧ的剪接.为动物模体内运用蛋白质反式剪接技术的双腺相关病毒载体(AAV)转BDD-FⅧ基因实验提供了依据.

    • 亚慢性亚毒性有机磷酯类杀虫剂抑制抗氧化酶而致兔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2010, 37(11):1232-1239.

      摘要 (3470) HTML (23) PDF 0.00 Byte (4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机磷酸酯类(OPs)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杀虫剂之一.其除了抑制胆碱酯酶(AChE)活性外, 也抑制对氧磷酶(PON1)的活性.其急性中毒主要与抑制AChE有关.最近,OPs 对PON1的影响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因为PON1除了有水解OPs的功能外,也有抗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和降解LDL中的脂质过氧化物的作用.因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起始步骤.将探讨OPs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作为研究目的.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每天给兔灌胃敌百虫(18 mg/kg)70天,可导致其离体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EDR)反应和eNOS活性显著性降低,血浆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一氧化氮水平、PON1 和AChE 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水平增加.OPs的活性成分——对氧磷在体外与兔胸主动脉环直接孵育也能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显著抑制EDR.研究结果提示,亚慢性-亚毒性剂量的敌百虫灌胃或对氧磷与离体血管环直接孵育,均可导致兔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OPs抑制氧化酶和诱发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 应用多电极记录技术研究海马切片癫痫样放电的起始点和传播方向

      2010, 37(11):1240-1247.

      摘要 (4433) HTML (0) PDF 0.00 Byte (4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弄清癫痫样放电的起始位置和传播方向对研究癫痫机制及其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用微电极阵列对低镁人工脑脊液诱导的Sprague-Dawley (SD)大鼠海马切片的癫痫样放电进行记录.分别用癫痫样放电的两种成分:场电位和多单元信号来确定癫痫样放电的起始位置和传播方向.首先计算并比较了海马切片锥体细胞层位置电极记录的癫痫样放电场电位的起始时间,由起始时间的先后关系确定癫痫样放电在锥体细胞层的起始位置和传播方向.然后用整个切片上记录的癫痫样放电的多单元信号动作电位序列进行互相关分析,进一步确定了癫痫样放电在整个海马切片内的起始位置和传播方向.结果显示,CA3区的癫痫样放电具有比CA1区更高的幅度和更长的持续时间,表明CA3区有更高的兴奋性.对于记录到的同步癫痫样放电,CA3b区场电位和多单元信号均比CA3c和CA1区出现更早,起始位置和其随后位置之间的传播延 时与二者之间的距离成正相关.因此,在低镁模型的大鼠海马切片中,癫痫样放电起始于CA3b区并分别向CA3c和CA1区传播.

    • >技术与方法
    • 高特异性抗桔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2010, 37(11):1248-1253.

      摘要 (5324) HTML (0) PDF 0.00 Byte (5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 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双环氧试剂)为偶联剂,合成桔霉素-蛋白偶联抗原CIT-BSA,将偶联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应用有限稀释法进行筛选,经过克隆化后筛选到一株稳定分泌抗桔霉素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H2-F8.该单克隆抗体经过初步鉴定,抗体类型为IgM类,抗体的相对亲和力为4.17×108 L/mol,单抗与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的交叉反应率均低于0.1%,与红曲色素中的橙色素和红色素的交叉反应率均低于0.01%.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0.05~1.0 μg/L,IC50值为0.3 μg/L.结果为快速检测桔霉素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检测试剂盒的研制提供技术依据.

最新一期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