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9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专刊
    • 主编寄语

      2012, 39(8):689-689.

      摘要 (3706) HTML (236) PDF 0.00 Byte (3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30多年来,我国以令人瞩目的广度和深度走向现代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行为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一个老龄化社会的逼近迅速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国情.这些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活变革已经导致慢性疾病成为我国人口健康当前和未来的重要威胁,其中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也是老年性痴呆患者基数最多的国家.据估计,我国已有600~700万老年性痴呆患者,且在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中以每年5%~7%的速度增长,到85~90岁其发病率已达16.62%(引自Song Y, Wang J. Ageing Reserch Reviews, 2010, 9(suppl 1): S6-S12).老年性痴呆涉及遗传、生理、心理与行为、社会与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生物医学问题.因此,推动对老年性痴呆科学研究的重心前移,促进其医学模式由以对症治疗为主向预防、预测和个体化治疗为主的转变,已成为老年性痴呆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我国科学工作者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对老年性痴呆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国家各个重要研究计划的支持与推动下,形成了强有力的研究队伍,取得了显著成绩,正在进入新的研究阶段.
      在上述背景下,本刊特邀赫荣乔研究员主持,围绕老年性痴呆研究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邀请了一批在AD研究领域卓有成效的专家学者,以自身研究经验与专业视野为基础,撰写了有关AD研究一些重要方面的现状、发展以及对我国AD研究的思考的综合性论文20篇,内容涉及AD发生(特别是早期)的主要遗传、生理、生化和分子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AD早期发病机制及其识别与干预,AD的治疗药物等,现集萃成辑于本期发表,以飨读者.这是国内有关AD研究的一个系列性综合评介和论述,必将对深入了解AD研究国内外现状,推动我国AD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刊物,对本专辑特邀主编以及所有参与撰稿的专家学者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致以衷心谢忱!

    • 编者按:老年性痴呆研究的窗口前移

      2012, 39(8):692-697.

      摘要 (4878) HTML (434) PDF 0.00 Byte (5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健康和生活质量、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公共健康问题.认知功能损伤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表现,其发病原因不明、病理机制不清、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然而,既往关于AD的研究多集中在痴呆阶段,这一阶段神经元已经大量死亡,针对此阶段所开发的药物往往效果不佳,难以逆转病程. 国内外学术界逐渐认识到,AD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 经历了轻度认知障碍前期(preMCI)或称前临床期(preclinical AD)、轻度认知障碍期(MCI)以及痴呆期(AD)[1].如图1所示,将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窗口前移,早期干预,就有可能实现延缓或阻止老年性痴呆的发展进程.
      在此,本刊邀请了我国AD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撰写论文20篇(包括1篇“要文聚集”),汇集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专刊》.专刊作者从各自从事的研究工作角度,讨论和阐释了AD早期发生发展机制、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等问题,如基因变异[1]、RNA剪接[2]、BACE1调控机制[3]、星形胶质细胞与β -淀粉样蛋白(Aβ)[4]、中性内肽酶与AD[5]、细胞 自噬与AD[6]、靶向(Aβ)的药物研发[7]、脑老化与AD[8]、羰基应激与老化学说[9]、金属离子代谢与氧化应激[10]、内质网应激与白质变性[11]、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12]及其影响因素[13]、雌激素与线粒体代谢[14]、2型糖尿病与AD[15]、生物节律[16]、神经损伤心理学[17]、神经影像学[18]、中药治疗AD的特点[19].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AD的研究在我国陆续开展起来.北京医科大学李格、沈渔等(1988年)采用MMSE对北京市(西城区)109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进行了痴呆的筛选[20].张明园、瞿光亚等(1989年)对上海市(静安区)1941名老年人进行了痴呆和AD发病率的调研[21].盛树力、张振馨、王鲁宁、王荫华等倡导并进行了AD的基础、临床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与此同时,一些国内学者和留学归国学者开始从事AD的研究.肖世福、昂青秋等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神经心理测验以及脑磁共振显像三维测量等方面开展了工作[22-23].宋守君等观察了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老年轻度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 性[24].李曙光(1995年)对30例55~95岁门诊和社区老年人进行7年的追踪,观察了轻度认知障碍与老年痴呆的关系,强调“如果能早期筛选出MCI患者,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5].唐牟尼、邱昌建等(2000~2001年)对成都地区55 岁及以上人群轻微认知功能损害患病率进行了调研[26].贾建平等系统开展了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他强调MCI与老年性痴呆关系研究的重要性[27],主持制定了中国首部痴呆行业标准——《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010年),在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遗传机制和人群遗传风险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28-30],其创新性成果促进了国内临床痴呆研究相关领域的发展.
      β-淀粉样蛋白的形成、聚积及其相关药物研发是国内AD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厦门大学许华曦、张云武等在βAPP与PS1蛋白的正常生物学功能及其基因突变引发老年性痴呆的机理研究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31-32].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琛、杨延莲等利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实现了对β淀粉样多肽等的实空间、高分辨结构分析,并确定了其发卡型结构的折叠位点,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淀粉样多肽与染料等标记分子相互作用模式的识别[33-35].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小分子对淀粉样多肽的聚集调控,从而有效降低淀粉样多肽的细胞毒性.此项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多肽的组装机制及其调控机理,为与淀粉样蛋白聚集有关的疾病的预防、药物设计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途径[36-38].崔德华等验证了镁微量元素稳态失衡影响脑内Aβ代谢,发现中药提取物XG 抗氧化下调 NF-κB 炎症信号通路,进而可以保护神经细胞[39-40].孙秀莲等在AD相关的基因及蛋白质水平的调控方面,如钙调磷酸酶调节因子1的蛋白降解机制,以及双底物特异性酪氨酸激酶1A的转录调控机制方面,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41-42].印大中等根据脂褐素及老年色素形成的共性生化机制,提出了生物体衰老过程的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学说——即所谓广义衰老学说,把应激、疲劳、亚健康、衰老和AD等老年退行性疾病从亚分子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43-44].清华大学李艳梅等发现,铜离子等金属离子含量升高会导致一些疾病相关蛋白(如amylin)产生错误折叠,其中形成的小尺寸聚集体是其毒性的关键,而不是通常认为的氧化压力[45-46].赵保路等证明了“铁、铜等金属离子缺乏与AD早期发病关系密切”而“铁、铜等金属离子过载可能主要与AD后期损伤关系密切”,提出天然抗氧化剂可以调节铁、铜等金属离子代谢失衡,可能在预防AD的发生和延缓AD进程中起作用[47-48].龙建纲等发现,在女性AD患者脑中雌激素受体β水平显著降低,线粒体功能受损,在雌激素受体β缺失的模型小鼠脑内也证实了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一现象,他们的工作为阐释女性AD患者脑内线粒体功能失调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49].李林等长期从事AD防治新药的研究,自行研制的中药新药能够作用在AD复杂发病机制的多靶点和多途径,尤其在神经保护、神经营养与再生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他们研制的一种用于治疗MCI和轻中度AD的新药,已完成3期临床试验[50-51].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也是我国AD研究的热点领域.王建枝等研究了GSK-3β和PP2A在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52-53],原创性地提出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在神经元逃逸凋亡和发生退行性变中起双重作用”学说[54],对诠释AD发生与发展的机制以及探索临床干预新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吴瑛等利用自主建立的tau基因(MAPT)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报告基因检测方法[55]和鉴定可变剪接调控因子的生物化学方法,发现了一系列在调节tau基因可变剪接中起重要作用的RNA结合蛋白,包括SR蛋白家族剪接因子如Tra2, SRp54[56-57],含有RNA识别结构域的RNA结合蛋白如RBM4和PSF[58],以及与非编码RNA结合的RNA解螺旋酶DDX5[59].在这些调控因子中,有可能存在治疗AD的潜在药物靶点.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AD病因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即随着人群的老龄化,机体的内源甲醛有逐渐升高的趋势[60-61],异常升高的甲醛导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蛋白质聚积,从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慢性损伤[62-63].北京朝阳医院岳云等发现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发生与内源甲醛在手术后的持续性升高相关,该成果为研究POCD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64].
      在行为和心理学神经机制研究方面,周江宁、刘雅静等发现,松果体素昼夜节律紊乱是阿尔茨海 默病患者的早期事件,并与其早期病理改变密切相关[65-66],他们系统研究了生物节律与AD之间的可能关系,为A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的策略与方法.李娟等在MCI认知干预方面开展了元分析研究,共纳入17项研究,包括MCI患者345人,正常控制组337人.发现“认知干预对MCI患者的综合认知能力的客观评定和主观报告,以及情节记忆和执行功能均有促进作用,并且这些促进在后期追踪中仍有不同程度的保持”[67].贾建平等发现了中国人AD家系早老素1基因新的V97L突变位点,基于该突变位点成功建立了具有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表现型的转基因小鼠模型[68].胡新天、马原野等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建立方面做出了有特色的工作,AD非人灵长类模型的建立将推动我国在相关方面基础理论和干预方法的研究.
      贺永、蒋田仔、张志珺、李坤成等采用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研究了AD/MCI脑区的结构和功能连接的变化模式,这些工作为探索AD早期脑内的神经环路改变提供了方法[69-73].黄绍宽等开展了定量瞳孔光反射在临床上筛选老年性痴呆病人,该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74].童志前等发现尿甲醛浓度与AD住院病人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配合认知量表等,尿甲醛的测定可能成为进行大样本筛选老年认知功能损伤的方法之一[75].
      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同行在神经可塑性与神经发育的机理研究方面工作优异,成果显著[76-81].他们的工作为我国从事AD相关领域的同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生弟等在AD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等研究方面也获得了有意义的成果[82].美国纽约基础研究院龚成新、刘飞与南通大学医学院合作,在国内开展了有关糖基化及相关激酶机制的研究[83-84].海外华人学者申勇、宋伟宏、章京等在促进国内AD研究事业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同行在老年性痴呆 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干预等方面都开展了工作[85-90],特别是2012年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设立了“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的基础研究”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AD的研究,我国AD领域的研究将取得更加引人瞩目的成果.由于本专刊篇幅有限,我们未能提及更多国内同行在国内开展的工作,在此表示歉意.

    • 综述:老年性痴呆早期的基因变异研究进展

      2012, 39(8):698-702.

      摘要 (3848) HTML (147) PDF 0.00 Byte (4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AD包括痴呆前阶段和痴呆阶段,年龄老化与遗传因素为目前公认的发病因素.AD的病理生理过程在痴呆诊断前的5~10年就已开始了,这一漫长的AD痴呆前阶段是治疗干预的关键时期,因此目前痴呆前阶段已成为AD相关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AD各主要阶段基因变异的研究进展.

    • 综述:转录后基因调控异常与老年性痴呆

      2012, 39(8):703-708.

      摘要 (3567) HTML (92) PDF 0.00 Byte (4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转录后基因调控异常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重点论述了tau基因(MAPT)发生可变剪接异常与AD发生的关系,以及参与转录后调控的RNA结合蛋白和非编码RNA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综述:β分泌酶1调控机制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发病中的作用

      2012, 39(8):709-714.

      摘要 (4941) HTML (137) PDF 0.00 Byte (5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内的沉积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的始动因素之一.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是Aβ产生过程中重要的蛋白酶.BACE1在细胞内的表达与成熟受多种因素调节.BACE1与缺血缺氧、炎症应激等多种AD早期的分子病理变化相关,BACE1、Aβ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可能成为体液生物学标记物,为临床早期诊断AD提供新的手段.

    • 综述: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β-淀粉样蛋白代谢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关系

      2012, 39(8):715-720.

      摘要 (3632) HTML (132) PDF 0.00 Byte (5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丰富的细胞,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程有关,尤其是对AD主要致病蛋白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的产生、内化和降解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讨论星形胶质细胞中Aβ的产生,星形胶质细胞对Aβ的内化、降解和清除的机制,并阐释星形胶质细胞在Aβ代谢中的作用与AD早期发病机制的关系.

    • 综述:中性内肽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12, 39(8):721-725.

      摘要 (3271) HTML (33) PDF 0.00 Byte (4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β-淀粉样蛋白(β amyloid,Aβ)在海马区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的典型表现,清除或降低Aβ含量是治疗AD的目标之一.较之Aβ生成的增多,体内降解Aβ能力的下降在AD发病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尽管Aβ在体内可以通过运输到血液和脑脊液途径来清除,但大部分Aβ被中性内肽酶(neprilysin,NEP)为代表的一类蛋白酶降解为小分子后从体内清除.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期(MCI)和AD患者的NEP活性显著下降,且NEP活性下降与脑内Aβ升高及AD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相关.NEP有可能成为AD治疗的潜在药物靶点,针对轻度认知障碍前期(pre-MCI)和MCI,提高NEP的活性,促进Aβ的降解,有可能延缓AD的发生和发展.

    • 综述: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及其在老年性痴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12, 39(8):726-733.

      摘要 (5099) HTML (156) PDF 0.00 Byte (8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自噬是生物体内一种用于清除功能异常的细胞器、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被氧化的脂类等有害大分子物质的重要途径.它的机制从低等生物酵母到高等的哺乳动物都高度保守,对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若不能被有效清除,就会造成积聚,致使神经细胞功能丧失乃至死亡,这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AD)的主要原因.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细胞自噬及其与老年性痴呆关系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自噬参与Aβ的产生和清除;γ分泌酶中的Presenilin 1在自噬底物降解中的作用;Tau蛋白调控自噬体转运、融合;老年性痴呆早期自噬对细胞的保护;细胞中感应营养和能量的两个关键蛋白mTOR和AMPK调控自噬及其对老年性痴呆的潜在影响机制.

    • 综述:靶向淀粉样蛋白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究进展

      2012, 39(8):734-740.

      摘要 (3830) HTML (39) PDF 0.00 Byte (7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是阐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之一,即脑内过量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是促发AD的核心因素.因此,靶向Aβ形成、聚集和清除等关键环节的药物开发是目前药物研究的热点.但近年来AD新药临床试验屡屡失败,至今尚未得到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药物.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的局限性和痴呆期患者疾病进程的难以逆转,可能是临床试验反复失败的两个主要原因.借助AD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将药物干预的时间窗口前移,重视痴呆前期病理机制与治疗的研究,可能是研制延缓AD发生和发展有效药物的新途径.

    • 综述:脑衰老与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出现前阶段

      2012, 39(8):741-746.

      摘要 (3505) HTML (190) PDF 0.00 Byte (7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衰老可分为生理性增龄变化与病理性变化,后者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有关.生理性脑衰老与AD在发病早期具有相似的表现形式、病变特征、生化改变和发病机制.其共同的分子机制是异常蛋白质蓄积,提示两者有着相似的病理学基础,脑衰老可能是AD等神经退行性改变的最初级阶段,病理性脑衰老因素可能促进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前期AD(preclinical AD,PCAD)患者的脑、血液和脑脊液中可以检测到AD特定的生物标记物,但AD的临床症状并没有出现,因此也被称为“症状出现前AD(presymptomatic AD)”.PCAD和对照组比较,氧化应激指标和高度不溶性Aβ42并没有显著性升高,寻找早期PCAD发病过程中新的可用于临床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药物靶点将成为我们的关注重点.

    • 综述:羰基应激与衰老机理及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分子病因

      2012, 39(8):747-755.

      摘要 (3175) HTML (80) PDF 0.00 Byte (6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人体衰老过程中重要的共性生化过程——羰基应激——的角度出发,探讨老年性痴呆,主要指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发展的早期分子病因.首先,讨论与脂类、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自由基氧化(氧应激)和非酶糖基化(糖应激)产生的羰基毒化作用相关的化学反应.接着,列举活性羰基在AD患者体内存在的证据并探究这些羰基毒素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最后,分析和归纳脑组织中针对羰基毒化的解毒机理,进而探讨寻找基于该机理防治AD以至抵御衰老、疲劳、亚健康的方法与途径.

    • 综述:金属离子代谢平衡失调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发病机制

      2012, 39(8):756-763.

      摘要 (3393) HTML (92) PDF 0.00 Byte (7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表明,脑内金属离子代谢失衡与阿尔茨海默病(AD)有关,但其机理尚需深入探讨.结合本实验室研究结果,作者对金属离子代谢紊乱与氧化应激,金属离子代谢紊乱与β-淀粉样蛋白、转铁蛋白和转铁蛋白受体、铁调节蛋白、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以及天然抗氧化剂通过调节金属离子代谢平衡缓解β-淀粉样蛋白的毒性和保护细胞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铁、铜等金属离子缺乏可能主要与AD早期关系密切,而铁、铜等金属离子过载可能主要与AD后期损伤关系密切的学术观点.

    • 综述:内质网应激后未折叠蛋白反应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12, 39(8):764-770.

      摘要 (6154) HTML (553) PDF 0.00 Byte (9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负责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当ER受到干扰,细胞内未折叠或错误折叠蛋白蓄积增多,引发ER应激,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PR)来改变细胞的转录翻译水平,其目的是为了增加ER的蛋白质折叠能力、减轻细胞的损伤.然而,持续的ER应激会使细胞走向凋亡.UPR由3条内质网跨膜受体介导,分别是PERK(PKR-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ATF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6)以及IRE1(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 1).首先激活的PERK通过将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 (eIF2α) 磷酸化来减少下游蛋白质的翻译,而磷酸化的eIF2α促使ATF4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4)以及一些下游分子的翻译.随后激活的ATF6以及IRE1共同参与ER应激.目前ER应激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的关联研究主要集中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佩梅病、腓骨肌萎缩症以及CAG三核苷酸重复所致的亨廷顿病、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

    • 综述: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2012, 39(8):771-777.

      摘要 (4723) HTML (119) PDF 0.00 Byte (15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Tau蛋白是神经元中含量最高的微管相关蛋白,其经典生物学功能是促进微管组装和维持微管的稳定性.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以配对螺旋丝结构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并在神经元内聚积.大量研究提示,Tau蛋白异常在AD患者神经变性和学习记忆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对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机制及其对细胞的影响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Tau蛋白表达和磷酸化具有调节细胞生存命运的新功能,并由此对AD神经细胞变性的本质提出了新见解.本文主要综述作者实验室有关Tau蛋白的部分研究结果.

    • 综述:环境因素与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

      2012, 39(8):778-784.

      摘要 (4433) HTML (191) PDF 0.00 Byte (7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纤维缠结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其发生发展因素一直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神经纤维缠结由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错误折叠、聚集所形成,因此对诱发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因素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Tau蛋白异常磷酸化逐渐形成神经缠结是AD早期发生的病理过程之一,本文就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发生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 综述:脑内线粒体雌激素受体β在女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2012, 39(8):785-790.

      摘要 (3939) HTML (248) PDF 0.00 Byte (5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被认为与女性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胞浆、细胞核、线粒体中的雌激素受体?茁(estrogen receptor β,ERβ)水平也较正常老年女性低.老年大鼠脑内ERβ水平发生显著下降.敲除ERβ影响小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雌激素或ERβ选择性激动剂能够改善神经元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在神经元中,ERβ与线粒体共定位,提示定位于线粒体上的ERβ,可能参与线粒体功能的调节,从而影响神经元功能.

    • 综述:2型糖尿病与轻度认知障碍

      2012, 39(8):791-795.

      摘要 (3939) HTML (152) PDF 0.00 Byte (6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轻度认知障碍前期(pre-MCI)、轻度认知障碍期(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痴呆期.AD临床期病程不可逆转,因此,pre-MCI和MCI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就成为延缓和逆转AD发生的重要环节.大量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是导致MCI和AD的独立危险因素,T2DM与AD及AD前期认知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本文重点综述2型糖尿病与MCI及A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2型糖尿病治疗对AD的发生进行有效干预的可能性,为AD早期发现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线索.

    • 综述:松果体素的节律与阿尔茨海默病

      2012, 39(8):796-803.

      摘要 (3081) HTML (110) PDF 0.00 Byte (5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常伴有生物节律的紊乱,且紊乱的昼夜节律与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显著相关.松果体素水平降低及昼夜节律紊乱发生在AD早期,并与早期病理改变相关.基于松果体素的神经保护作用,给AD患者补充松果体素结合光治疗可以延缓AD认知功能的损伤,至少与已知的抗痴呆药物具有类似的效应.本文系统综述松果体素的节律失调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 综述:轻度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损伤特征及其早期识别与干预——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2012, 39(8):804-810.

      摘要 (3627) HTML (84) PDF 0.00 Byte (8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痴呆之间的过渡阶段,MCI患者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风险人群.本文介绍了国际上MCI诊断标准及其变化和修订,提出了理想的诊断模型.根据国内外研究,从认知和精神行为两个方面综述了MCI的神经心理损伤特征及其相应的诊断工具,简要回顾了现有针对MCI开展干预的各种方法.指出早期识别和干预研究需要从实验室小样本扩展到社区大样本老年人群,从横断研究扩展到纵向追踪,综合采用多种识别指标,并结合多种干预方法以达到最优效果.

    • 综述: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2012, 39(8):811-815.

      摘要 (3970) HTML (123) PDF 0.00 Byte (7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记忆和其他高级认知功能下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的神经影像学研究通常是探索AD患者局部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变化.随着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和人脑连接组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研究者已经能够考察AD患者脑结构和功能连接通路.采用这些方法,最近的研究已经发现,AD患者脑网络的连接强度、网络效率、模块化组织和核心脑区连接的下降,并发现这些变化与患者的记忆评分等密切相关.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出现不仅提供了新颖的观点来解释AD病的脑区失连接病理生理机制,而且发现的AD异常脑连接模式可能作为敏感特征应用于AD早期辅助诊断的影像标记物研究.特别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在AD患者脑神经网络出现的异常连接模式,在AD前期即轻度认知障碍期患者中也已出现,表明了将AD影像学研究的重点前移到AD前期这一可治疗阶段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综述: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特点

      2012, 39(8):816-828.

      摘要 (3796) HTML (146) PDF 0.00 Byte (7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仅针对单靶点或单致病途径的药物不易取得好的疗效.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预时机太晚,当诊断出痴呆时患者脑内已有大量神经元死亡.因此,应当针对多靶点、多途径治疗,同时将治疗时机提前到痴呆发生前,才有可能在AD的药物干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本文综述了作者近十多年来在中药治疗AD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中药新复方参乌胶囊、中药提取物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山茱萸环烯醚萜苷、淫羊藿黄酮和淫羊藿苷对多种拟AD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些中药的特点是作用在AD复杂发病机制的多靶点和多途径,尤其是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再生作用,且对线粒体和突触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望用于AD的早期干预或轻度认知障碍期(MCI)的治疗,从而阻止或延缓痴呆的发生与进程.

    • 要文聚焦:载脂蛋白E促进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

      2012, 39(8):829-830.

      摘要 (3327) HTML (135) PDF 0.00 Byte (5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β淀粉样蛋白(Aβ)在海马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Aβ清除减少是造成其沉积的主要原因。载脂蛋白E4(ApoE4)基因能增加散发性AD的发病危险性,但其发挥作用的详细机制不详。最近在《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发现,类视黄醇X受体激动剂bexarotene能够迅速激活ApoE,进而促进Aβ的降解,并改善痴呆小鼠的行为缺陷。该研究结果明确了ApoE对Aβ降解的促进作用,并为AD的治疗提出了新的设想。

最新一期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