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42(6):495-500.
摘要:流感病毒造成的季节性流行性疾病给全世界带来沉重的健康负担.近年来,甲型流感病毒的变种H5N1、H7N9给各国带来了很大危害.流感病毒属于正黏附病毒科,它的遗传物质由多个节段的负链RNA组成,其组装和出芽剪切生殖是一个涉及到多种病毒因子,多步骤、复杂的生化过程.流感病毒会使用宿主的细胞膜上的“脂筏”区域作为病毒出芽位点.首先病毒的两种糖蛋白NA蛋白、HA蛋白会在脂筏区域聚集,造成脂筏区膜变形弯曲,并且发动出芽的过程.接着,流感病毒基质蛋白M1的C端与HA、NA结合,其自身在脂筏区域开始多聚化并使膜向外弯曲形成原始病毒体的内部结构,接着招募病毒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VRNP)与M2蛋白,使组装的过程进一步完成.最后,M2蛋白会富集在原始病毒体的底部,完成膜的剪切和病毒体的释放.
2015, 42(6):501-510.
摘要: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肝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受体,且是一种高效的内吞型受体,去唾液酸糖蛋白、半乳糖、半乳糖胺、N-乙酰半乳糖胺等糖分子对其有高亲和性.该综述回顾了ASGPR的发现历程、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表达模式、胞吞特点.总结了影响ASGPR与其配体亲和、介导胞吞的影响因素(包括配体类型、触角数量、空间距离与颗粒粒径).概述了早期ASGPR与其特异性配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最近利用N-乙酰半乳糖胺的缀合或修饰来实现肝靶向核酸药物递送的研究进展.
2015, 42(6):511-518.
摘要:成骨不全作为罕见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具有临床异质性与遗传异质性,迄今已经分为15个亚型.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基因COL1A1、COL1A2突变为主.非Ⅰ型胶原蛋白突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成骨不全患者数量少,但致病基因种类多,涉及到胶原合成后异常修饰,胶原蛋白分子伴侣及羧基端前肽剪切酶缺陷、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分化及转录因子异常、钙离子通道与Wnt信号通路分子等诸多方面.致病基因及其机制的研究,对于成骨不全的基因确诊及个体化药物治疗意义重大.
2015, 42(6):519-532.
摘要:暗示性运动是指个体观看静止图片时从中知觉到的运动.研究者采用高低认知水平两类暗示性运动刺激材料,借助“冻结帧”、直接观看、运动后效和fMRI适应等任务范式,探讨了注意和意识在暗示性运动加工中的作用及其记忆特点;并借助脑成像等技术,考察了颞中区、颞上皮层区、颞上沟、镜像神经元系统等脑区在暗示性运动加工中的作用.但由于暗示性运动加工涉及“视觉腹侧通路与背侧通路功能的分离与整合”问题,目前对相关研究结果和解释还存在争议,暗示性运动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15, 42(6):533-539.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细胞外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和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形成.但其发病机制不清,涉及多种病理学变化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以及突触功能障碍等.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是经典的调控机体抗氧化应激反应的核转录因子.Nrf2激活后诱导抗氧化蛋白的表达,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应激能力.随着Nrf2抗氧化应激作用研究的深入,发现Nrf2不仅能够通过抗氧化应激延缓AD的发生发展,且在AD的病理性沉积物的清除、抗炎、抗凋亡、神经营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由于多种针对单一靶点的抗AD药物临床试验的失败,有学者提出Nrf2可能是实现AD多靶点疗法的重要因子.因此,本文对Nrf2在AD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为寻找治疗AD潜在的生物学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2015, 42(6):540-542.
摘要:机械力普遍存在于活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而细胞内力学活动必须依赖骨架结构传递,这种独特的力学形式被称为细胞结构力学.单位时间内细胞结构力学变化受多因素调控,如外力、渗透压、动力分子、张力敏感性离子通道、胞内力学感受器及骨架组装等,构成了细胞结构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开发的荧光张力探针能整合到细胞骨架内,将细胞结构力学变化转化为光学信号,可能带来细胞力学研究的革命.随着细胞结构动力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太空时代细胞力学稳态的打破,细胞结构动力学将在生命及医学研究领域显露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15, 42(6):543-550.
摘要:产前母体处于应激状态下,可以削弱子代的神经系统对外界不良刺激影响的抵抗能力.但产前应激状态是否可以影响抗精神疾病药物对动物行为的增益作用,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此外,在动物实验中,动物需要经常接受注射操作,注射操作本身是否会影响动物行为,尚未有相关研究.在本实验中,探索了产前轻微应激状态、围产期注射操作和抗精神疾病药物对动物行为可能的交互影响.母鼠在经历产前轻微应激状态后生产子代,雄性仔鼠在围产期(日龄第7, 9, 11天)不接受注射或接受盐水或奥氮平注射(2 mg/kg,腹腔注射).在其亚成年期(日龄第35天)和成年期(日龄第60天),观察其社交和嗅觉辨识行为,分析了总探索时间和对新旧刺激的偏好程度两个参数.我们发现,围产期重复注射操作可以改变产前应激组大鼠在社交和嗅觉辨识实验中的偏好程度,对无应激组大鼠没有影响.奥氮平注射可以增长无应激组大鼠在社交活动中的总探索时间,对应激组大鼠没有影响.研究表明,产前轻微应激状态可以易化诸如围产期注射操作等不良环境刺激导致的行为异常,并减弱抗精神疾病药物的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李学甜 , 孙宇 , 杜亚蓉 , 王喜龙 , 张沛欣 , 钟耀刚 , 马恬然 , 王秀荣 , 李铮
2015, 42(6):551-562.
摘要:血凝素(HA)是位于流感病毒囊膜表面的一种Ⅰ型跨膜糖蛋白,是流感病毒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病毒入胞的关键分子,也是中和抗体以及疫苗研制的重要靶标.HA表面糖基化与病毒毒力、感染宿主范围等密切相关,且其表面糖链变化会影响其结构与功能.然而目前关于流感病毒HA糖基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糖基化位点上,而对于HA上详细的糖链结构知之甚少.本文应用禽流感病毒特异识别的唾液酸糖链 (SAα2-3Gal) 受体,制备特异的糖链磁性微粒复合物,进而从H7N2禽流感病毒中分离纯化HA,并采用SDS-PAGE及质谱技术进行鉴定.确定提取物系HA后,进一步利用凝集素芯片联合质谱技术研究禽流感病毒H7N2的HA表面糖型,结果显示H7N2禽流感病毒HA表面主要含有岩藻糖、半乳糖、N-乙酰半乳糖胺、甘露糖、N-乙酰葡糖胺等糖链结构,共获得16个糖链结构较为准确的寡糖,这些糖链可能与HA生物学功能相关.本研究有助于揭示禽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的糖链作用机制,有助于设计制备针对HA相关的糖链疫苗.
尤嘉琮 , 杨杰 , 方润平 , 胡楠 , 张晓东 , 张伟英 , 叶丽虹
2015, 42(6):563-573.
摘要:我们以前曾报道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产物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为了进一步寻找维持高转移乳腺癌细胞中AA高水平代谢的内源机制,深入探求AA代谢促进乳腺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理,我们应用HPLC/ESI/MSn技术检测和分析了乳腺癌MCF-7和高转移乳腺癌LM-MCF-7细胞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s,LysoPCs)和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s,PCs)的成分和含量。我们发现了10种LysoPC的含量在LM-MCF-7细胞中显著高于MCF-7细胞,有6种PC可水解产生AA,它们在LM-MCF-7细胞中的含量显著低于MCF-7细胞,提示这些溶血磷脂含量的升高和磷脂含量的降低可能与乳腺癌转移相关。在LM-MCF-7细胞中,COX-2抑制剂吲哚美辛(indomethacin,Indo)和LOX抑制剂(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NDGA)共同作用可明显下调cPLA2的活性,应用HPLC-ESI-MSn技术比较cPLA2活性下调前后LM-MCF-7细胞中LysoPC和PC含量的变化,发现其中4种PC可被cPLA2水解产生AA。我们还发现,细胞内LysoPC与PC的比值可以反映cPLA2的活性。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进一步证实了由cPLA2活性调节的AA释放及代谢对乳腺癌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2015, 42(6):574-582.
摘要:Talin能够激活整合素(integrin),同时作为连接细胞骨架与跨膜受体整合素的桥梁,在细胞黏附、迁移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整合素的激活反应是通过Talin-FERM结构域的F3结合整合素β亚基的胞内尾段来完成的.Talin在体内存在自抑制与活化两种状态,我们之前解析的F2F3/R9复合物结构显示,在自抑制状态下,整合素结合位点F3与其尾部片段Talin-R9(1654~1822 a.a.)结合,此时整合素不能被活化.然而,Talin作为一个270 ku的大蛋白,除了F3和R9以外的部分在Talin自身的活化过程中如何协同发挥作用,至今仍是未知的.我们分别解析了Talin R9-10(1654~1973 a.a.)、R10-11(1815~2140 a.a.)的双螺旋束晶体结构,单独的R9、R10、R11均为5-螺旋的螺旋束结构,R9-10之间通过一条长α螺旋连接,R9和R10交错排列在该螺旋的两侧,夹角约为150°;R10-11之间的柔性连接区在周围氢键网络的稳定下,使R10和R11形成了约120°的夹角.晶体结构中观察到的夹角与前人的小角散射及电镜结果相吻合.结合已有的R7-8、R11-12结构进行重叠,得到的R7-12拼接结构模型表现为伸展的长棒状,R8则凸出于长棒之外;R10-12不影响F3的结合,而R8不仅在空间上遮盖了F3的结合位点,而且可能通过电荷排斥F2F3.凝胶排阻层析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本工作为进一步阐释Talin的自抑制机制提供了分子基础.
毛普加 , 冯梦蝶 , 洪愉 , 许泽仰 , 赵继华 , 杨洪文 , 宋武战 , 黄芬 , 井申荣 , 曾韦锟
2015, 42(6):583-588.
摘要: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与大部分的细菌感染相关,有助于病原菌抵抗外部不利的环境,包括抗生素和抗噬菌体等.为了研究生物膜和抗噬菌体的作用机制,本文以6株抗噬菌体甲型副伤寒杆菌(副甲菌)突变菌作为研究对象,在Rif+(利福平)(200 mg/L)平板中划线并滴加噬菌体验证能否抗噬菌体,将6株突变菌接种于96孔板中,每组3个重复,观察其成膜能力以及生物膜的形态,定点突变和互补实验验证突变菌的噬菌体抗性是否由突变基因所引起.结果显示:划线平板中野生型副甲菌在滴加1.2×106个噬菌体处出现空缺,而6株突变菌在滴加2.4×109个噬菌体后仍能生长,表明6株突变菌具有抗噬菌体特性;6株突变菌中,σ-54依赖的翻译调节器突变菌成膜能力(A595=1.1±0.2)较野生型副甲菌(A595=0.5±0.1)显著性增强,且差异显著(P < 0.05),光学显微镜下菌体聚集成粗大的不规则团块;同源重组敲除野生型副甲菌σ-54依赖的翻译调节器,突变菌出现噬菌体抗性,将表达σ-54依赖的翻译调节器的载体转化该突变菌,突变菌又恢复了噬菌体敏感性.结果表明,σ-54依赖的翻译调节器是抗噬菌体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因.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2024 版权所有 ICP:京ICP备0502313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