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与专论
    • 单分子测序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2020, 47(1):5-16. DOI: 10.16476/j.pibb.2019.0167

      摘要 (2517) HTML (4941) PDF 0.00 Byte (3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始,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测序技术为破译遗传密码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几年出现的单分子测序技术,可以在单个分子水平读取核苷酸序列,也被称为第三代测序技术,主要代表有HeliScope、Nanopore和PacBio等. 与传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相比,第三代测序能够产生更长的碱基读长,能直接对RNA进行测序,无需逆转录,测序速度极快,同时其中某些技术所涉及的设备可以小型化,可便携至野外现场测序. 第三代测序技术在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及生物医学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重点介绍了各种单分子测序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γ节律振荡机制在视觉研究中的新进展

      2020, 47(1):17-23. DOI: 10.16476/j.pibb.2019.0148

      摘要 (1577) HTML (954) PDF 0.00 Byte (2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γ节律振荡是大脑皮质中常见的,频率在30~80 Hz之间的神经振荡模式,在初级视觉通道中能观察到多种起源的γ节律振荡. 在小鼠、猫与猴V1的视觉诱发的γ节律振荡主要起源于L2/3和L4B,并对刺激参数敏感. 猫与小鼠初级视觉通道(视网膜、LGN与V1)中观察到起源于视网膜由亮度诱发的高频γ节律振荡;在猴LGN却没有观察到γ节律振荡,而在V1上记录到亮度诱发的γ活动. γ节律振荡的产生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网络有重要的关系,其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中PV细胞被认为与自发γ节律振荡的产生相关. SOM细胞的参与对低频γ节律振荡(20~40 Hz)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而光栅诱发的高频γ节律振荡(65~80 Hz)主要与PV细胞有关. 动物在不同生理状态、发育阶段与脑疾病状态下光栅诱发的γ节律振荡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大脑对视觉信息加工的变化.

      • 0+1
      • 1+1
      • 2+1
      • 3+1
      • 4+1
    • 超声技术在抑郁症诊疗中的作用研究及应用进展

      2020, 47(1):24-32. DOI: 10.16476/j.pibb.2019.0150

      摘要 (1809) HTML (1411) PDF 0.00 Byte (2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超声波作为一种机械振动波,兼具波动效应、力学效应和热效应. 这3种效应在临床中均有较大应用价值,可用于疾病的成像诊断、辅助给药、调控以及热消融治疗等. 超声技术所具有的非侵入性、穿透力强、空间分辨率高等特性,使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都面临很大的困难. 因此,大量学者将超声技术应用于抑郁症诊疗. 本文主要从超声成像、超声定点给药、超声调控、超声诱导抑郁几个方面总结近十年来超声技术在抑郁症中的应用,以期为研究抑郁症发病机制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 0+1
      • 1+1
      • 2+1
    • 雄激素调控鸣禽鸣唱核团对鸣唱行为影响

      2020, 47(1):33-38. DOI: 10.16476/j.pibb.2019.0133

      摘要 (1327) HTML (1267) PDF 0.00 Byte (1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鸣禽的鸣唱是一种习得性行为,它由脑内离散的神经核团所控制,这些核团相互关联构成鸣唱控制系统. 鸣禽体内的性激素可以通过调控鸣唱系统来影响鸣唱行为. 研究表明性激素中的雄激素在调节鸣唱稳定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雄激素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增殖、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突触传递及相关受体来影响鸣唱控制核团进而导致鸣唱行为改变. 本文主要集中在雄激素对鸣禽鸣唱行为调控作用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的研究进展

      2020, 47(1):39-52. DOI: 10.16476/j.pibb.2019.0218

      摘要 (2636) HTML (4440) PDF 0.00 Byte (5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是一种Ⅱ型跨膜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在多种内源性多肽及多肽类药物的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十年中,FAP已经被多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广泛关注,包括生物化学、药学、临床医学等. 随着对FAP生理功能及其与临床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关系研究的深入,FAP在人体内正常和相关疾病状态下的调控方式已经越发清晰. 研究表明,FAP既可以作为肿瘤的潜在靶点,又可以作为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因此,多种FAP的检测方法和抑制剂被相继报道. 本综述总结近年来FAP的相关研究,立足于FAP结构特点、催化性能、内源底物特征及外源底物偏好性、组织分布和组织特异性、生物功能,分析当前FAP体外和体内的检测方法和抑制剂开发的优势与不足,总结FAP检测底物的结构特征和抑制剂的潜在构效关系. 本综述将对FAP特异性检测方法和强效抑制剂的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技术与方法
    • 用于金刚石表面单分子有序固定的DNA折纸制备

      2020, 47(1):53-60. DOI: 10.16476/j.pibb.2019.0208

      摘要 (1552) HTML (1040) PDF 0.00 Byte (2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兴起的以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为量子传感器的微观磁共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已经实现单个生物分子磁共振谱的探测,正在向单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推进. 这其中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即单分子在金刚石表面的有序分散和固定. DNA的自组装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途径,本文使用DNA折纸技术,制备了一种60 nm边长的正方形双层DNA折纸作为单分子载体,并与金刚石表面结合. 首先采用双层结构提高了DNA折纸的稳定性,其次通过在DNA折纸边缘添加发卡结构减少了DNA折纸结构间的聚团,最终成功将DNA折纸装配到金刚石表面.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图像进行表征显示其结构完整、分散均匀. 本工作为后续的单分子磁共振技术在单分子生物物理领域的应用推广奠定了样品制备的基础.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细胞培养中“黑胶虫”污染的检测及防治

      2020, 47(1):61-68. DOI: 10.16476/j.pibb.2019.0186

      摘要 (3260) HTML (5653) PDF 0.00 Byte (3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很多国内的细胞培养实验室受到“黑胶虫”(或称为“胶虫”、“焦虫”)污染的困扰,类似的污染在国外通常称为“纳米细菌”(nanobacteria)污染,但“黑胶虫”/纳米细菌究竟是何物种抑或是一种非生命颗粒,至今还没有定论. 我们将细胞培养中的污染物从培养基中分离出来,进行培养和形态学观察,并利用16S rDNA鉴定技术及VITEK-2微生物鉴定系统对“黑胶虫”进行鉴定,最后通过抗生素敏感试验及细胞结晶紫染色技术筛选出抑制“黑胶虫”增殖的抗生素及可用于细胞培养的工作浓度. 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黑胶虫”在普通倒置显微镜下呈点状或片状;电镜下展示为杆状,长1 300~ 1 600 nm,宽400~500 nm;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400倍镜下进行原地“布朗运动”. 16 S rDNA鉴定及VITEK-2微生物鉴定系统结果显示:本实验室分离的“黑胶虫”为一株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的新菌株,该菌株与Brevundimonas diminuta的相似性为97.8%,与Brevundimonas faecalis的相似性为98.1%. 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黑胶虫”对氯霉素(25 mg/L)、红霉素(200 mg/L)和四环素(2.5 mg/L)敏感,对氨苄青霉素(50 mg/L)、嘌呤霉素(2 mg/L)、青霉素-链霉素双抗(100×)和庆大霉素-两性霉素B双抗(100×)均不敏感. 细胞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氯霉素(25 mg/L)、红霉素(200 mg/L)或四环素(2.5 mg/L)均可抑制细胞培养中“黑胶虫”的增殖,降低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鉴定的“黑胶虫”为一种短波单胞菌,低浓度的氯霉素、红霉素或四环素均可降低该菌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鉴于研究的局限性,我们不排除“黑胶虫”是其他物种的可能性,但是本研究为“黑胶虫”的种属鉴定及细胞无菌化培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并有望帮助一些实验室解决“黑胶虫”污染的困扰.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科教融合
    •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与麦克林“脑三位一体”学说--《神经美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与讲义

      2020, 47(1):69-80. DOI: 10.16476/j.pibb.2019.0241

      摘要 (2316) HTML (5325) PDF 0.00 Byte (3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美学》课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首次开设,吸引了来自生命科学学院内外34种不同专业的99位研究生选课. 神经科学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占26.5%,虽来自生命科学专业但神经科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占63.5%,完全没有涉猎过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理工科学生占10%.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授神经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初学者得以理解《神经美学》,又要时时吸引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即把《神经美学》专业内容与相关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研究成果匹配在一起讲授,同时注意与学生互动、讨论. 比如,在讲授弗洛伊德“人格心理结构”时,先介绍麦克林“脑三位一体”学说和“脑的弥散性调节系统”,再讲解“本我”与原始皮层和古皮层、“超我”与新皮层,以及“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关系. 然后讨论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的神经基础,以及对经典画作的理解和审美等. 课程内容从人格心理、脑结构、神经元、分子(神经递质)四个层次,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较为宽广的思维空间. 从学生课后提交的学习心得来看,此次教学不仅激发了他们对《神经美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提高了学生从美学角度进行思考以及追求美的意识.

      • 0+1
      • 1+1
      • 2+1

最新一期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