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5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非药物干预神经精神疾病研究专刊
    • 编者按: 非药物干预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3, 50(10):2259-2261. DOI: 10.16476/j.pibb.2023.0387

      摘要 (404) HTML (285) PDF 607.18 K (1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0+1
      • 1+1
    • 综述与专论: 外源节律性脑刺激技术在精神神经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23, 50(10):2262-2275. DOI: 10.16476/j.pibb.2023.0182

      摘要 (588) HTML (335) PDF 1.64 M (1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振荡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节律性神经活动模式,研究发现精神神经类疾病患者存在神经振荡异常。外源节律性刺激能够通过“夹带”效应以及可塑性变化机制有效调节异常的神经振荡,具有治疗精神神经类疾病的潜在可能性。目前,外源节律性脑刺激技术主要包括经颅交流电刺激、经颅时间相干刺激、节律性感觉刺激等方式。本文从外源节律性脑刺激技术原理以及目前不同技术在临床上治疗精神神经类疾病的刺激策略、研究进展以及治疗效果等角度展开综述,提出这一类调控技术可能成为未来临床治疗精神神经疾病症状的无创高效新型治疗方案,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0+1
      • 1+1
    • 综述与专论: 神经调控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研究中的应用

      2023, 50(10):2276-2286. DOI: 10.16476/j.pibb.2022.0631

      摘要 (760) HTML (359) PDF 1.58 M (2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障碍。目前针对A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只能延缓其病情进展,治疗效果有限,且常伴随副作用。近些年,神经调控作为一种可以靶向刺激调节目标脑区活动的方法受到广泛关注,逐渐被应用于AD的治疗和研究,包括无创的经颅磁刺激、电刺激以及有创的脑深部电刺激、光遗传刺激等。本文从作用效果、作用机制、刺激脑区、刺激参数等方面对这四种典型的神经调控方法在AD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今后神经调控应用于临床治疗AD提供新思路。

      • 0+1
    • 综述与专论: 化学和物理干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

      2023, 50(10):2287-2304. DOI: 10.16476/j.pibb.2022.0425

      摘要 (516) HTML (373) PDF 4.43 M (1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一种常见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人数多,波及范围广,已成为老年医学中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临床上AD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副作用。目前,物理干预AD的治疗方法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表明,物理干预如嗅觉干预、光疗法、脑电刺激、声光刺激、温度干预等能通过提高神经发生、神经保护、调控神经元兴奋性和可塑性、提高脑血流量、改善代谢、减少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从而改善AD症状与认知功能。本文综述了不同物理干预对AD的作用机制以及疗效,为物理干预用于实施预防和延缓AD提供理论基础。

      • 0+1
      • 1+1
      • 2+1
    • 综述与专论: 运动调节骨源性因子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

      2023, 50(10):2305-2313. DOI: 10.16476/j.pibb.2022.0455

      摘要 (596) HTML (279) PDF 1.85 M (1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引起中枢神经病变。骨骼和大脑的紧密联系揭示出骨骼和AD之间的内在关联。骨骼作为骨内分泌器官逐渐受到重视。骨骼可分泌骨源性因子(SOST、OCN、OPN)、生成小胶质样细胞以及骨髓干细胞,这些骨源性因子和来源于骨骼的细胞通过血脑屏障调节大脑的生理特性,改善AD的代谢过程。运动刺激骨骼内分泌功能,调节骨源性因子分泌和表达水平,最终延缓AD病理变化并改善AD认知功能水平。本文侧重于阐述骨源性因子对AD的改善作用,以及运动刺激骨骼内分泌改善AD过程的新方法和新视角,为脑骨交互研究提供新思路。

      • 0+1
      • 1+1
      • 2+1
    • 综述与专论: 运动调控自噬溶酶体通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

      2023, 50(10):2314-2324. DOI: 10.16476/j.pibb.2023.0306

      摘要 (392) HTML (357) PDF 1.69 M (1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自噬溶酶体功能异常阻碍了细胞对神经毒性物质的降解,是导致AD发生的关键因素。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AMPK等相关信号通路上调自噬活性,并通过促进TFEB的核易位增强自噬溶酶体功能,提高对异常聚集蛋白和受损伤细胞器的降解,保护神经元,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本文阐述了自噬溶酶体功能障碍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运动调控自噬溶酶体通路改善AD作用机制,旨在为A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 0+1
      • 1+1
    • 综述与专论: 感觉刺激在阿尔茨海默病干预中的应用

      2023, 50(10):2325-2335. DOI: 10.16476/j.pibb.2023.0271

      摘要 (363) HTML (348) PDF 1.08 M (1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治疗是目前AD治疗的主要策略, 但仅起到延缓或减轻作用。本文旨在综述各种感觉刺激和多感官刺激对AD的影响,并解释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对光刺激疗法、气味刺激疗法、声音刺激疗法、节律性刺激、多感官刺激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感觉和多感官刺激可以有效改善AD的病理状态,唤起记忆,改善认知和行为。

      • 0+1
    • 综述与专论: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针灸治疗认知障碍的机制

      2023, 50(10):2336-2348. DOI: 10.16476/j.pibb.2023.0299

      摘要 (498) HTML (410) PDF 1.10 M (1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认知障碍是一种主要影响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记忆、感知和问题解决等)的心理健康障碍。认知障碍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轻度认知障碍等患者。与药物治疗相比,针灸治疗具有低成本、耐受性和安全性特点,已成为改善认知功能的潜在工具。许多研究表明,在认知障碍的患者中,针灸治疗具有明显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但针灸改善认知功能的机制仍不清楚。基于中医从肠治脑的理论基础以及目前实验研究,脑-肠轴与针灸改善大脑认知功能的密切关系。但脑-肠轴机制的针灸治疗认知是肠道微生物微观机制研究的驱动,但肠道微生物存在个体差异、动态变化、种类繁多等特征,基于肠道稳态为调控目标的新针灸方案有待研究完善与规范。本文综述了针灸干预脑-肠轴治疗认知障碍,针灸通过维持肠道生态平衡、保持肠道菌群多样性、调整有益菌群丰度、调节代谢、促进生成BDNF、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降低神经炎症反应、减少Aβ蛋白沉积等机制,实现对认知障碍的治疗。

      • 0+1
    • 综述与专论: 光通过多种机制改善认知损伤

      2023, 50(10):2349-2364. DOI: 10.16476/j.pibb.2023.0195

      摘要 (413) HTML (312) PDF 1.43 M (1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认知功能是大脑的重要能力,但在神经病理状况或疾病中受损时易出现认知损伤。目前,针对认知损伤患者的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尚不明确。光疗作为一种无创物理疗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介绍光疗在与神经精神疾病相关认知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现状,特别是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脑损伤后认知障碍(post-traumatic cognitive impairment,PTCI)以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的认知损伤(cognition impairments associated with schizophrenia,CIAS)方面。光疗影响认知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调节昼夜节律、神经保护和修复、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递质、抗炎作用、神经可塑性、减少氧化应激等。此外,光疗还被认为与脑电活动、神经环路、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神经递质有关。这些机制对于理解光疗如何改善认知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文章将讨论光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原因,包括光照参数的标准化和个体差异的影响等。光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包括光照参数标准化、个体差异、缺乏长期随访数据、研究设计差异以及缺乏标准化的治疗方案等。克服这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标准化的努力,以确保光疗在认知损伤治疗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0+1
      • 1+1
    • 综述与专论: 40 Hz光闪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

      2023, 50(10):2365-2372. DOI: 10.16476/j.pibb.2022.0461

      摘要 (660) HTML (196) PDF 664.08 K (1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障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还给患者家属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对其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种通过调控γ节律神经振荡活性的40 Hz光闪烁刺激治疗方法的研究在AD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身上取得了初步进展,有望成为将来临床治疗和预防AD的备选方案,因而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在介绍针对AD的40 Hz光闪烁刺激方案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对AD模型动物和人类患者认知功能相关行为表现的影响,综述了其改善AD病理症状的神经机理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该方案的局限性,并进行了展望,为今后发展针对AD等认知障碍疾病的物理疗法提供依据。

    • 综述与专论: 减重手术改善肥胖症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

      2023, 50(10):2373-2384. DOI: 10.16476/j.pibb.2023.0250

      摘要 (512) HTML (271) PDF 1.22 M (1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会对大脑功能和结构产生负面影响。肥胖个体在食物线索、味觉和嗅觉、静息状态活动和功能连接方面显示出异常的神经反应,同时在决策、抑制控制、学习、记忆和注意力等认知任务中表现出异常。减重手术作为一种专门的治疗方案,可以改变消化系统解剖和生理机制,从而限制食物摄入或改变营养吸收来实现短期和长期的减重效果,改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并提高生活质量。最近的研究表明,减重手术对改善肥胖症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积极的影响。本文概述了肥胖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并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减重手术改善肥胖相关认知损伤的研究进展。涉及的内容包括奖励处理、食物摄入控制、大脑区域对认知功能的调控、大脑结构异常的恢复、激素调节改变以及对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脑功能和认知过程,这些研究成果有望为改善肥胖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临床指导。

      • 0+1
      • 1+1
    • 综述与专论: 高压氧疗法治疗脑缺血的相关机制

      2023, 50(10):2385-2395. DOI: 10.16476/j.pibb.2022.0387

      摘要 (569) HTML (335) PDF 1.33 M (2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脑缺血是指大脑各部分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密集缺血区脑组织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坏死,其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会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伤害。在脑缺血发生后,及时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控制梗死灶的大小,并挽救半暗带中的细胞是脑缺血预后的关键。高压氧疗法是针对脑缺血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高压氧疗法治疗脑缺血的相关机制及研究进展,为脑缺血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新思路。

      • 0+1
    • 综述与专论: 认知行为疗法和虚拟现实疗法干预神经性疼痛的作用及机制

      2023, 50(10):2396-2405. DOI: 10.16476/j.pibb.2023.0304

      摘要 (351) HTML (220) PDF 1.15 M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由外周或中枢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药物治疗在镇痛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过量药物治疗往往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或在可耐受剂量下仅提供了部分的疼痛缓解。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干预作为新的、非侵入性的,以及更为安全的疼痛替代治疗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CBT和VR疗法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改变神经可塑性和神经环路,以及调节促炎和抗炎因子水平缓解神经性疼痛。本文旨在对神经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以及CBT和VR疗法的镇痛效果和机制做出解析,从而为神经性疼痛的治疗干预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 0+1
      • 1+1
    • 综述与专论: 非药物疗法在慢性疼痛干预中的应用和治疗机制

      2023, 50(10):2406-2419. DOI: 10.16476/j.pibb.2023.0293

      摘要 (786) HTML (345) PDF 2.97 M (1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疼痛是一种由身体组织的真实或潜在损伤引起的不舒服感觉,慢性疼痛为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慢性疼痛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发病率高。然而应用药物治疗慢性疼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非阿片类药物对部分类型的慢性痛,如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不佳。而阿片类镇痛药物则因成瘾和易诱发胃肠道副作用而受限,因此非药物干预治疗逐渐受到关注。目前临床上对于治疗慢性疼痛常用的非药物疗法包括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PBM)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最新研究揭示了光照和声音的中枢镇痛机制,提示光疗和声疗在临床转化上的潜力。鉴于光照和声音都属于非侵入性治疗,因此这两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梳理以上非药物镇痛手段的干预方法、优缺点以及镇痛机制,希望为深入理解慢性痛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为优化疼痛的非药物干预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 0+1
      • 1+1
      • 2+1
      • 3+1
    • 综述与专论: 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调控大脑共情功能中的应用

      2023, 50(10):2420-2436. DOI: 10.16476/j.pibb.2022.0515

      摘要 (677) HTML (272) PDF 1.64 M (1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情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已有研究表明,诸多神经和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与共情缺陷有关。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来调控个体的共情水平,缓解共情缺陷症状。针对健康群体使用该技术的现有证据显示:内侧前额叶、初级运动皮层、额下回、背外侧前额叶和颞顶交界处的活动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认知共情水平,其中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的活动还有助于下调个体的情感共情水平,而右侧颞顶交界处的活动则可以增强自我表征从而支持个体在共情时进行自我和他人的区分。少数针对共情缺陷群体使用该技术的临床证据提示,增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内侧前额叶的活动可以分别提升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认知共情水平。未来的研究应探讨在统一的行为测量范式下针对不同刺激参数和刺激位点进行共情干预研究,通过融合其他神经生理技术进一步考察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改善共情功能的作用机制,并考虑个体差异性对大脑共情功能干预效果的影响。

      • 0+1
    • 综述与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探索

      2023, 50(10):2437-2448. DOI: 10.16476/j.pibb.2023.0308

      摘要 (291) HTML (272) PDF 1.63 M (1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并发于脑血管病的一种情感障碍疾病,发病率高,预后差。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通过磁场变化在大脑中产生感应电流来刺激皮层的非创伤性脑刺激技术,是临床上治疗PSD的一种重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但目前rTMS的作用机制不明确。本文总结了PSD治疗中有效的rTMS刺激方案,并结合PSD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致病假说及PSD的临床治疗手段,探索了rTMS通过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控参与PSD治疗的可能机制。rTMS刺激诱导的皮层单胺类递质释放增加、葡萄糖代谢上升、皮层兴奋性增加,提高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进而引发前额叶抑制功能上升、与下游脑区连接改变、脑网络功能的调整,可能是rTMS治疗PSD的重要机制之一。

      • 0+1
      • 1+1
    • 综述与专论: 非药物干预治疗物质使用障碍

      2023, 50(10):2449-2465. DOI: 10.16476/j.pibb.2023.0309

      摘要 (308) HTML (150) PDF 1.15 M (1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物质使用障碍(substance use disorder,SUD)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和社会问题。针对大多数成瘾性物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普遍还是采用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近年来,针刺、深部脑刺激(DBS)、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性逐渐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关注非药物干预手段在治疗SUD中的应用。本综述在文献检索(如PubMed、Google Scholar等)的基础上完结了针刺、DBS、rTMS、tDCS和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对阿片类药物、精神活性物质、尼古丁、酒精等不同成瘾性物质的心理渴求、戒断时间、使用剂量成瘾和伴随的情绪、认知功能障碍等的影响。研究表明,针刺、DBS、rTMS、tDCS和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手段可以有效降低成瘾性物质引起的心理渴求、降低物质摄入量、增加戒断时间,同时改善长期使用成瘾性物质引起的认知障碍、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等。如果非药物干预手段结合药物、心理等治疗方式,效果更佳。尽管非药物干预方法在现阶段主要作为辅助性治疗手段,未来的研究应注重明确非药物干预手段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并完善非药物干预的技术方法。

      • 0+1
      • 1+1
    • 综述与专论: 意识障碍诊断评估及无创精准治疗

      2023, 50(10):2466-2477. DOI: 10.16476/j.pibb.2023.0265

      摘要 (387) HTML (213) PDF 1.92 M (1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意识障碍的病因复杂,个体差异较大,对这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较多问题。近年来电生理技术、影像学和精准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意识障碍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诸多实质性进展,包括识别患者残余意识、解释意识恢复的生物学机制以及精准治疗技术对受损神经通路的重建等。本文回顾了意识障碍的诊断评估及无创精准治疗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新兴技术手段在检测意识水平和预测意识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该领域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期望对相关的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0+1
      • 1+1
      • 2+1
      • 3+1
    • 综述与专论: 面向经颅聚焦超声的多阵元相控阵关键技术

      2023, 50(10):2478-2486. DOI: 10.16476/j.pibb.2023.0103

      摘要 (497) HTML (295) PDF 1.55 M (1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颅聚焦超声是一种有效的神经调控技术,具有非侵入性、聚焦靶点多和焦点可调控等优势。但由于颅骨的强声衰减和非均质特性,聚焦超声经颅后存在焦点偏移、焦域能量不足以及颅骨烫伤等问题。多阵元超声相控阵可以修正超声经颅后的相位偏差和幅值衰减,实现准确、有效的颅内聚焦。本文首先介绍了换能器的阵元排布方式,进一步归纳了相控阵激励信号的调控方法,最后对其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 0+1
      • 1+1
    • 研究报告: 不同训练负荷太极拳运动对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康复疗效

      2023, 50(10):2487-2495. DOI: 10.16476/j.pibb.2023.0297

      摘要 (350) HTML (358) PDF 1.83 M (1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对照组和太极拳运动组,评价太极拳运动在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康复作用。方法 45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5),不接受干预;太极拳1组(n=15)采用24式简化太极拳练习,40 min/次,3次/周;太极拳 2组(n=15)采用24式简化太极拳练习,60 min/次,3次/周。在基线、12周、24周运动后采用患者跌倒功效量表(FE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II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分(HAMD、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进行评估。结果 太极拳1组,24周对比基线在TUGT、BBS评分的改善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2组,24周对比基线在TUGT、BBS评分的改善上有统计学意义 (P<0.05),24周对比12周在TUGT的改善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太极拳运动可以改善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障碍,可降低跌倒风险。

      • 0+1
      • 1+1
    • 研究报告: 偏头痛患者体感刺激下脑电信号的功能连接

      2023, 50(10):2496-2508. DOI: 10.16476/j.pibb.2023.0166

      摘要 (530) HTML (97) PDF 3.41 M (1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偏头痛是一种复杂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为14.4%。功能连接测量两个神经信号之间的统计学相互依赖性,不同的功能连接反映了大脑区域协同工作的不同模式。因此,研究不同脑区的功能连接对于理解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基于脑电图对偏头痛患者脑功能连接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视觉和疼痛刺激。本文尝试研究偏头痛患者在发作间期对体感刺激的皮质反应,以进一步了解偏头痛的神经功能障碍,为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线索。方法 招募23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0例有先兆偏头痛患者,28名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详细的基本资料和病史采集,完善量表评估,在正中神经体感刺激下进行脑电图记录。计算68个脑区的相干性作为功能连接,并评估功能连接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在正中神经体感刺激下,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脑电功能连接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异常的脑电功能连接主要位于感觉辨别、疼痛调节、情绪认知和视觉处理等区域。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大脑皮层对体感刺激可能具有相同的反应方式。偏头痛患者的功能连接异常与临床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部分反映偏头痛的严重程度。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偏头痛患者在体感刺激下功能连接的改变提供了证据,并提示大脑网络功能障碍可能参与偏头痛的病理过程。

      • 0+1
      • 1+1
      • 2+1
      • 3+1

最新一期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