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 李岩,张柯
    2025, 52(4): 2025,52(4):801-802
    DOI: 10.16476/j.pibb.2025.0174
    CSTR: 32369.14.pibb.20250174
    Citation
    李岩,张柯.风木同悲,薪火永继——沉痛悼念郭爱克先生[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4):801-802.Export: BibTex EndNote
  • 马寅仲
    2025, 52(4): 2025,52(4):803-803
    DOI: 10.16476/j.pibb.2025.0150
    CSTR: 32369.14.pibb.20250150
    体外诱导调节性T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免疫调控作用研究
    Citation
    马寅仲.体外诱导调节性T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免疫调控作用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4):803-803.Export: BibTex EndNote
  • 铁死亡是近十余年发现并定义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主要由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诱导产生。研究表明,铁死亡参与了免疫调控、生长发育与衰老以及肿瘤抑制等多种生理功能,其在肿瘤生物学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乳腺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肿瘤之一,其异质性高且遗传背景复杂。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缺乏传统乳腺癌治疗靶点,对现有化疗药物易产生耐药性,进展转移后治愈率低,急需寻找新型靶点或开发新药物。随着促进乳腺肿瘤铁死亡的相关研究增多,铁死亡作为乳腺癌治疗策略受到关注。已有研究发现,一些化合物和天然产物可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铁死亡,抑制肿瘤增殖,并增强放疗敏感性,改善化疗耐药。本文对诱导癌细胞发生铁死亡的化合物和天然产物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和综述,旨在推动三阴性乳腺癌肿瘤铁死亡机制的研究,并为设计开发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先导化合物提供参考。
    Citation
    王鑫蝶, 丰大利, 崔祥, 周素, 张鹏飞, 高志强, 邹黎黎, 王君.诱导三阴性乳腺癌发生铁死亡的化合物[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4):804-819.Export: BibTex EndNote
  • 脂肪组织是动物和人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存场所,具有内分泌调节,参与免疫反应以及为机体提供机械保护等多种功能。根据解剖位置及功能,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米色脂肪组织和粉色脂肪组织等类型。早期脂肪组织研究多聚焦于其形态和功能的整体特性,但随着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的兴起,揭示了即使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种细胞类型在形态、结构、功能和基因表达等方面仍可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即细胞异质性。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如单细胞RNA测序和单细胞核RNA测序,能够从单细胞水平上深入分析脂肪细胞的异质性和多样性,识别可能涉及脂肪细胞功能的新细胞类型和基因表达模式。本综述深入探讨了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在揭示脂肪组织异质性和多样性方面的新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其在不同细胞亚群间的通讯模式和分化轨迹研究方面的应用,以及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指导。
    Citation
    王永浪, 陈思思, 李奇隆, 龚渝, 段昕玥, 段叶辉, 郭秋平, 李凤娜.单细胞转录组学视角下的脂肪组织异质性[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4):820-835.Export: BibTex EndNote
  • 随着核能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电离辐射损伤时有发生。电离辐射能够诱导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损伤,导致细胞凋亡、衰老、癌变等一系列变化。长久以来,细胞核中的DNA通常被认为是电离辐射损伤靶点,其损伤效应备受关注。然而,电离辐射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的活性氧类(ROS)损伤学说认为,电离辐射具有靶点不确定性,除了损伤细胞核DNA外还会损伤细胞器。线粒体作为人体重要细胞器,占据整个细胞容积的30%之多,其中含有的酶与细胞ATP合成、有氧呼吸等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线粒体是除细胞核外人体唯一有DNA存在的细胞器,并且缺乏组蛋白的保护,相比于细胞核更容易受到损伤,因此线粒体是除细胞核以外电离辐射损伤的重要靶点。本文综述了电离辐射对线粒体的损伤效应,从而为辐射防护提供新思路。
    Citation
    田连琛, 原雅艺, 党旭红.线粒体:电离辐射损伤的靶点[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4):836-844.Export: BibTex EndNote
  • 张钰, 张明, 孔亚卓
    2025, 52(4): 2025,52(4):845-857
    DOI: 10.16476/j.pibb.2024.0356
    CSTR: 32369.14.pibb.20240356
    躯体感觉系统包含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子模态,这些感知通道间的互动可引发相应的感知变化。多模态躯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受到刺激模态、强度、刺激间距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抑制或易化的行为效应。多模态躯体感觉之间的整合作用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身体意识,促使其精确地感知周围环境,并增强其运动协调能力,最后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对个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多模态躯体感觉整合的行为规律和神经机制的研究仍然比较有限。本文综述了单模态躯体感觉的加工,并总结了多模态躯体感觉整合的行为规律和外周到皮层的神经机制。其中,易化作用主要涉及外周感受器的协同作用、皮层的多峰神经元整合,而抑制作用则主要通过脊髓门控机制和皮层的侧抑制实现。这些研究对理解感知机制、诊断感知障碍具有潜在临床意义,并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Citation
    张钰, 张明, 孔亚卓.多模态躯体感觉整合的易化和抑制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4):845-857.Export: BibTex EndNote
  • 周鹏, 王欣, 罗茜, 赵超
    2025, 52(4): 2025,52(4):858-868
    DOI: 10.16476/j.pibb.2024.0348
    CSTR: 32369.14.pibb.20240348
    细胞模型可以模拟多种生命状态和疾病发展,包括单细胞、二维(2D)细胞、三维(3D)细胞微球和类器官等模型,是解析错综复杂的生物化学问题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以细胞作为实验模型,采用质谱技术并结合形态学分析,可以从时空水平获得细胞中多种物质分子的量变和空间分布变化,包括代谢物和脂质等内源生物小分子、药物和环境污染物等外源小分子、蛋白质和多肽等內源生物大分子,为考察细胞-细胞相互作用、肿瘤细胞微环境、细胞生物信息时空异质性提供了可能。本文综述了基于质谱技术的细胞成像研究,包括细胞模型的选择和制备、细胞模型的形态学分析、质谱空间组学技术、质谱流式等技术的选择和方法发展及其相关应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面临的难点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Citation
    周鹏, 王欣, 罗茜, 赵超.基于质谱技术的细胞成像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4):858-868.Export: BibTex EndNote
  • 王静涵, 杨立新
    2025, 52(4): 2025,52(4):869-881
    DOI: 10.16476/j.pibb.2024.0390
    CSTR: 32369.14.pibb.20240390
    叉头框蛋白A(FoxA)基因家族作为一个保守的转录因子家族,在调控胚胎发育、细胞分化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FoxA最初被命名为Hnf3α(肝细胞核因子3α),在肝脏特异性基因的激活和形态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研究表明,FoxA蛋白能够与特定的DNA序列以及缠绕在核小体上的DNA相互作用,通过改变染色质局部结构来调控基因表达,因此被称为“先锋因子”(pioneer factors)。FoxA家族有3个成员:FoxA1、FoxA2和FoxA3。FoxA1主要在肺、肝脏、胰腺和前列腺等内胚层来源的器官中表达,参与调控激素代谢、细胞周期和细胞增殖。FoxA2主要在脊椎动物的脊髓底板中表达,调控神经管背腹模式的建立。FoxA3主要在睾丸中表达,调控生殖细胞的形成。在基因家族现存的变体中,foxa2-/-基因突变斑马鱼胚胎能够存活,为解释胚胎发育提供可能。现有研究表明,FoxA参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癌症以及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本文在总结FoxA基因发现、蛋白质表达和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为读者更好地理解FoxA基因在胚胎发育和癌症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Citation
    王静涵, 杨立新.叉头框蛋白A基因在进化、发育和疾病中的功能[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5,52(4):869-881.Export: BibTex EndNote
  • 小肠作为膳食脂质进入体内后消化吸收的“首道关卡”,在脂质代谢中扮演着枢纽角色。长期HFD导致小肠脂质超载,绒毛结构异常增生,诱发肠道脂质吸收与代谢紊乱。长期规律运动可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道炎症、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并改善肠道脂代谢紊乱,调节小肠脂质吸收过程。本文综述了健康状态下的小肠脂质吸收过程、高脂膳食对小肠脂质吸收的影响与机制、长期规律运动对小肠脂质吸收的改善作用、过度运动产生的脂质吸收问题,以及运动改善小肠结构与脂质吸收功能的潜在机制,从能量代谢、肠道屏障功能、脑-肠轴、肠道菌群稳态等角度展开分析。通过关注运动对脂代谢紊乱的肠道影响与机制,为运动防治肥胖与脂代谢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同时为制定科学健身与减脂方案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为推动运动健康领域的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重要支持。
    Citation
    王伟欢, 代玉玺, 何玉秀.小肠脂质吸收与健康:高脂膳食挑战下的运动改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目的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方法。研究表明,铁死亡可促进AD的病理发生和发展,而抑制神经元铁死亡可有效改善AD的认知障碍。钙离子(Ca2+)稳态失衡与AD的病理密切相关,并可通过多种途径驱动铁死亡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rTMS是否通过抑制神经元铁死亡或者维持钙稳态来改善AD小鼠认知障碍,从而为rTMS在治疗AD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 APP/PS1 AD小鼠分别经过0.5 Hz低频和20 Hz高频rTMS处理,通过新物体识别和水迷宫实验评估治疗结果。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方法测定各组小鼠海马体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Fe2+的水平。使用Erastin诱导HT-22细胞铁死亡,经过高低频磁刺激治疗后,CCK-8检测其细胞活性,Fluo-4 AM检测其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结果 与正常小鼠相比,AD小鼠表现出显著的认知能力下降,同时铁死亡水平和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高频和低频rTMS治疗都能够显著改善AD小鼠认知障碍,并且能够抑制AD小鼠神经元铁死亡和胞内钙离子异常增加。结论 高频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都能够有效改善AD小鼠认知功能障碍,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改善铁死亡或细胞内钙离子失衡来实现的。
    Citation
    张蒙, 张泽, 付蕊, 任子豪, 丁冲.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影响神经元铁死亡和钙稳态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超声造影(CEUS)图像的亮度变化曲线来分类肝细胞癌(HCC)与非HCC恶性肿瘤的方法。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地纳入131例HCC患者和30例非HCC恶性肿瘤患者。首先,采用YOLOX网络自动检测B超和超声造影图像中感兴趣的肿瘤区域;然后,开发一种定制算法从超声造影感兴趣区域提取肿瘤及邻近肝实质区域的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最后,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ResNet、1D-ConvNeXt和1D-CNN)和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组,包括支持向量机、集成学习、k近邻和决策树等,来分析亮度变化曲线,并对HCC和非HCC恶性肿瘤进行分类。结果 各机器学习方法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0、0.56、0.63、0.72;1D-ResNet、1D-ConvNeXt和1D-CNN的AUC分别为0.72、0.82和0.84。结论 1D-CNN可以实现基于亮度变化曲线自动分类HCC和非HCC恶性肿瘤,其准确率高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和其他一维深度学习模型。本文提供了一种简单、低成本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案来协助放射科医生进行临床诊断HCC。
    Citation
    陈楹楹, 江尚霖, 黄良汇, 曾亚光, 王雪花, 郑玮.基于超声造影图像的亮度变化曲线来预测肝细胞癌[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有氧运动对衰老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并阐明有氧运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物网络改善认知衰退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拟为抗衰老策略及针对年龄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个性化运动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自然衰老的C57BL/6小鼠为实验模型,采用16S rRNA测序与飞行时间质谱+多反应监测(time of flight+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TOF+MRM,TM)广靶代谢组学技术,结合行为学评估、组织病理学检测等方法研究分析。共选取18只小鼠,分为3组:青年对照组(YC,4月龄)、老年对照组(OC,21月龄)和老年有氧运动组(OE,21月龄,接受12周中等强度跑台训练),系统性地研究了12周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结构、代谢产物谱及海马功能的协同调控作用。结果 行为学测试显示,12周的有氧运动显著改善了衰老小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Morris水迷宫测试中逃逸潜伏期缩短,目标区域探索和平台穿越次数增加。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运动缓解了海马区的年龄相关神经元损伤,提高了神经元密度和形态。16S rRNA测序显示,运动增加了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丰富了双歧杆菌属、副拟杆菌属和理研菌属等有益菌群。代谢组学分析鉴定了OC和OE组之间的32种差异代谢物,在OE组中94种上调,30种下调。这些代谢物主要涉及能量代谢重编程(如 L-高瓜氨酸)、抗氧化防御(如 L-左旋肌肽)、神经保护(如石胆酸)和DNA修复(如ADP-核糖)。网络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特定细菌和代谢物之间的强正相关性,如副拟杆菌属与ADP-核糖、双歧杆菌属与石胆酸,暗示了肠道菌群-代谢物轴介导的潜在神经保护途径。结论 本研究系统性证明了有氧运动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物网络,对衰老小鼠的认知功能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3个关键机制:a. 有益肠道菌群的增殖增强了代谢重编程,从而促进了DNA修复途径;b. 神经炎症抑制因子水平升高,减少了神经退行性变化;c. 增强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维持了神经元稳态。这些发现强调了“菌群-代谢物-脑”轴在介导有氧运动认知益处中的关键作用。本研究不仅加深了对衰老过程中肠-脑轴的理解,而且为开发针对年龄相关认知衰退的个性化运动和益生菌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临床试验中验证这些机制,以确定运动诱导的肠道菌群—代谢物调节在对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转化潜力。
    Citation
    王安烽, 吴桐, 张虎, 梁计陵, 陈宁.有氧运动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代谢物网络改善衰老小鼠认知功能[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目的 探究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对照运动组(HC组)以及模型运动组(HM组)。M组和HM组采用8周CUMS建立抑郁模型,HC组和HM组从第5周开始接受4周HIIT干预,HIIT方案为3 min高速(85%~90% Smax)和1 min低速(50%~55% Smax)无间歇重复训练(Smax为最大训练速度),每次训练循环3~5组,每周训练5 d。分别于第4周和8周末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并检测尾静脉血乳酸含量。干预结束后取大鼠PFC,用高尔基染色检测突触形态学变化,ELISA测定BDNF、MCT1、乳酸和谷氨酸含量以及血清中5-HT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c-Fos、Arc以及NMDAR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相比,M组大鼠糖水偏爱率、穿越格数、直立次数、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均显著降低;PFC中突触棘密度显著下降,c-Fos、Arc、NMDAR1表达以及乳酸和谷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BDNF和MCT1含量显著降低。血清中5-HT含量显著降低。与M组相比,HIIT能够显著改善HM组大鼠行为学指标,上调PFC中MCT1和乳酸含量,并回调PFC中c-Fos、Arc、NMDAR1表达水平以及谷氨酸和BDNF含量,突触棘密度显著增加。结论 4周HIIT干预可能通过增加CUMS大鼠PFC的乳酸含量,降低谷氨酸浓度从而回调NMDAR过度表达,减轻其神经兴奋性毒性,增强突触可塑性进而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
    Citation
    韩雨梅, 张子威, 梁家任, 包春辉, 田俊生, 周石, 向欢, 杨永红.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调节乳酸介导的突触可塑性改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运动疲劳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既包括远端肌肉的外周性疲劳,也涉及在大脑中发生的中枢性疲劳。运动中枢性疲劳的产生和调控高度依赖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神经递质释放和受体活性的改变能够直接影响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传导,从而调控机体对疲劳的感知以及运动表现。本文聚焦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调控运动中枢性疲劳中的关键作用,探讨多种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腺苷等)及其受体在运动疲劳中的不同调控机制,总结激动剂、拮抗剂及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的代谢变化及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为理解运动中枢性疲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Citation
    管露露, 戚博特, 冯读硕, 谭景旺, 曹甍, 邹昱.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运动中枢性疲劳中的作用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年龄相关肌少症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进行性全身性骨骼肌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质量、力量和身体功能的显著下降,而非正常衰老的必然结果。该病患病率高,伴随全球老龄化加剧,预计未来发病率将持续上升,构成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年龄相关肌少症不仅会显著增加身体残疾的风险,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独立性及总体生存率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亟需开发有效防治策略,以减轻其对社会和个体健康的双重负担。骨骼肌再生作为维持肌肉健康的关键生理过程,其功能障碍是导致年龄相关肌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骨骼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MSCs),即骨骼肌干细胞,是生成新肌纤维的核心细胞群,在肌肉再生及维持肌肉质量和功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MSCs的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与肌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SCs内在机制的改变(如Notch、Wnt/β-Catenin、mTOR等信号通路,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修饰等)、微环境的变化(包括骨骼肌纤维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的直接微环境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和大量细胞构成的间接微环境)、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慢性炎症等因素,均可导致MSCs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年龄相关肌少症。目前,临床上尚缺乏针对该疾病的有效药物,主要依赖营养干预和运动疗法。在确保能量充足的基础上摄入足量蛋白质是防治年龄相关肌少症的关键,膳食补充剂、热量限制等辅助疗法也为改善年龄相关肌少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运动可以通过机械应力、肌肉因子、远程细胞因子、免疫及表观遗传调控靶向MSCs,促进肌肉再生,改善年龄相关肌少症。对于行动受限、健康状况不佳或严重肌少症患者,传统方法可能难以满足需求然而,新兴的治疗策略,如miRNA模拟物或抑制剂的应用、肠道菌群移植以及干细胞疗法等,为基于MSCs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总结MSCs介导的肌肉再生在年龄相关肌少症中的作用及机制进展,系统探讨通过调控MSCs介导的肌肉再生进而改善肌肉质量和力量的年龄相关肌少症的靶向治疗策略,旨在为年龄相关肌少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未来研究方向。
    Citation
    姬卫秀, 吕佳霖, 马毅凡, 赵云罡.骨骼肌卫星细胞介导的肌肉再生在年龄相关肌少症治疗中的作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 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是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伴随的一过性记忆损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为探索MECT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视角。MECT可广泛影响脑结构和功能,包括前额叶、海马体、杏仁核等脑区灰质体积增加,以及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突显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central executive network,CEN)的功能连接改变。其中,右侧海马体积增长、DMN核心节点(如后扣带回-内侧前额叶)连接正常化、背外侧前额叶(属于CEN)到右角回(属于DMN)的有效连接增强等,与抗抑郁疗效相关;而左侧海马及齿状回体积增长、DMN连接异常增强、左丘脑-楔前叶(属于DMN)功能连接减弱等,则与记忆损伤相关。海马体可能是MECT双重效应的关键靶点,但现有证据尚不能确定其变化是否同时导致抑郁缓解和记忆损伤。临床观察显示,抑郁改善与记忆损伤程度往往不相关,提示不同海马亚区可能分别介导不同效应:右侧海马体积增加与情绪改善相关,左侧齿状回体积则与记忆功能受损相关。此外,前额叶增厚、纹状体铁沉积减少、DMN核心节点连接恢复和CEN-DMN的功能连接重建等改变与抗抑郁相关,DMN内连接异常增强及跨网络交互则可能干扰语义记忆。目前研究受限于样本量不足和方法学差异,难以定论MECT的双重机制。未来需结合大样本、多时间点随访、高场强MRI及多模态分析,深入探究海马体结构-功能协同效应及网络耦合机制,以精准区分疗效与副作用靶点,优化临床决策。
    Citation
    沈若冰, 沈雯雯, 高树贵.改良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疗效与副作用的神经影像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Export: BibTex EndNote
期刊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编辑部 主编:赫荣乔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01 电话:010-64888459 Email:prog@ibp.ac.cn 期刊收录:SCI,CA,SCOPUS,JST,俄罗斯文摘,核心期刊,CSCD,WJCI ISSN    1000-3282 CN       11-2161/Q 当期目录
友情链接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物理学会